☜ 不拚命三丸
2 years ago @Edit 2 years ago
#不只是慈善家的書櫃補完計畫

https://images.plurk.com/1lYFlECcqwgsZtE9x2dsiw.jpg

「天道不仁慈,但也許有什麼東西比這天道更為可貴,那就是同情和愛,對此我已經忘記了,忘記了。」

早安,高更先生。
一點點 《過於喧囂的孤獨》 隨意讀後記錄。
latest #11
My Song
先放個我讀書時搭配食用的BGM~
☜ 不拚命三丸
2 years ago @Edit 2 years ago
很薄很薄的一本小說,大概用兩到三天下班時間就翻完了。一個老紙類回收工的回憶與生活瑣事紀錄,情節很單純,感觸卻很深遠。這本書的氛圍很特別,實在有點難言述這本書給我的感受(好吧好像每本書的讀後感我都覺得難以用文字說明XD)

誠如書名,「孤獨」確實是這本書體現出來的主題之一,但是作者赫拉巴爾幾乎沒有刻意強調這樣的感受,甚至在前面的章節就出現無妻無子的主角漢嘉一點也不覺得孤獨的自述。

「因為我有幸孤身獨處,雖然我從來並不孤獨,我只是獨自一人而已,獨自生活在稠密的思想之中,因為我有點兒狂妄,是無限和永恆中的狂妄分子,而無限和永恆也許就喜歡我這樣的人。」
☜ 不拚命三丸
2 years ago @Edit 2 years ago
但是隨著後面的章節越來越了解漢嘉的生活處境,才知道他確實是一個很孤獨的人,母親去世了,舅舅也去世了,過去的情人離他而去,老朋友也已被他忘記。人生中的多數時間都消耗在那個廢紙堆成山一樣高的地下室裡,漢嘉埋首打包廢紙的工作上,每天都幹到筋疲力盡才回家,回到家他的床頭也放著兩噸重書籍的板架,可以說漢嘉的生活除了書本以外一無所有。

他不只把打包視為單純可以餬口的工作,他愛書本,愛書本裡蘊含的廣博知識,漢嘉將這份低下的工作幹得儀式感十足,每個包都精心挑選名家的複製畫來包裹,也放置一本喜歡的書放在內裏,比起打包工他更像是書本的屠夫或是送葬人,即將銷毀的書在他手裡被形容為新娘手中顫抖的花束,狼狽骯髒的老酒館打包工卻具有如此浪漫的心思,真是有趣的反差!
立即下載
☜ 不拚命三丸
2 years ago @Edit 2 years ago
於是也不難理解為什麼主任剝奪漢嘉的打包工作,要他去工廠包白報紙,漢嘉甚至打算躺在壓力機裡自殺,幹了三十五年的事情,退休以後也打算繼續幹下去的事情,這些被他視為生命意義也樂在其中的事情,如今都將失去了。他要像機器一樣去包那些沒有文字,沒有思想,沒有生命的白報紙,那還有什麼值得孤身一人的他好繼續活的呢?

讀到最後我也不禁眼眶含淚,真的是好孤獨啊,好內斂的孤獨啊啊啊!!這是我第一次讀赫拉巴爾的作品,覺得這位捷克作家相當厲害,很內斂的厲害……這本書的文字幾乎都是一種輕盈自然的基調,就像漢嘉面對勞動生活那種幽默的態度,卻能帶出底層人士處境的悲哀。
https://images.plurk.com/48WqWZAIc8H7pdjVL6jtlv.jpg

昆德拉和赫拉巴爾用「刀子」和「石頭」來形容太貼切了吧!!就我前陣子讀過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和這本《過於喧囂的孤獨》來比較,蠻能感受到兩位捷克作家截然不同的寫作風格。

他們的這兩本作品都包含一點哲學議論的內容,但是米蘭昆德拉的文字就像刀子,角色心理都被他分割的相當清晰,想探討的論點也被提取的很明朗,雖然某部分也是譯者的再創作,不過我讀《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真的有感受到那種很明顯的作家炫技的感覺XDDD
☜ 不拚命三丸
2 years ago @Edit 2 years ago
而赫拉巴爾這本書的文字則是很質樸內斂,真的就像一顆圓潤的石頭,一位隱藏鋒芒的老先生,那些漢嘉(或者作者自己)喜歡的藝術、文學、哲學著作都被化用的十分自然巧妙,角色的情感、想法、回憶與老子、黑格爾、康德等等哲學家的思想渾然一體得融合一塊表現在字裡行間,順順讀過情節平順無波,但回頭想想卻感覺有許多內容可以挖掘深思,有種大智若愚的感覺。讀完再看譯者序裡提到赫拉巴爾為了寫本書總共重寫過三次稿,覺得這個看似隨興而致的文字果然不簡單啊。

這本書蠻適合下班帶著一點隨意的心情來讀,悲哀、喜悅、生存、毀滅最後都回歸於平靜,這個速食的時代還願意看書的人越來越少了,我甚至懷疑漢嘉的心情是不是我老年的寫照XD
「我看見耶穌像一個剛在溫布頓網球賽中取勝的冠軍,老子像一個儘管家財萬貫但看上去卻一貧如洗的商人。我看到耶穌的一切暗喻和象徵都包含著流血的實質,老子則身穿布衣站在那裡指著一塊未經雕琢的粗木料。我看到耶穌是個花花公子,老子則是個腺體不全的老光棍。我看到耶穌舉起一條手臂,以唯我是從的強有力的手勢詛咒他的敵人,老子卻逆來順受地垂下雙臂,彷彿垂著一雙折斷的翅膀。我看到耶穌是個浪漫主義者,老子則是古典主義的,耶穌有如漲潮,老子卻似退潮,耶穌像春天,老子則是寒冬,耶穌體現的精神是愛鄰居,老子則是空靈的最高境界,耶穌是progressus ad futurum(向未來前進),老子則是regressusf ad originem(朝本源後退)……」
☜ 不拚命三丸
2 years ago @Edit 2 years ago
我最喜歡的段落是上面這段,漢嘉因為喝茫了在地下室看到自己的兩個偶像顯靈了。老子的安分守己和耶穌的義無反顧,兩者的形象和價值觀看似陰陽的兩端矛盾,卻不是無法重合的,他們就像人的少年和老年時期,一年裡的春夏秋冬,一個循環一種輪迴。就如書中反覆提到的:「天道不仁慈,一個有頭腦的人因而也不仁慈。」《道德經》中的種種思想經常游於漢嘉腦中,下面這段也很有道家的醍醐味!

「因此,依我看這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在向前邁進之後又都向後回歸,恰似鐵匠的風箱,也猶如我這台壓力機,機槽裡的一切在綠色和紅色電鈕的作用下一會兒跳向前,一會兒又跳回來,唯獨這樣世界才沒能瘸了一條腿。」
看完這本書有點想去翻翻《道德經》或是《道德形上學》之類的,捷克人也愛《道德經》我蠻驚訝的,不知道是不是作者刻意這麼描寫的,不過書中反覆出現的意象之一「地下兩個鼠族永遠的爭鬥」,也會讓我聯想到莊子寓言裡蝸牛兩角上的戰爭。
☜ 不拚命三丸
2 years ago @Edit 2 years ago
職場的一些經驗讓我這幾天又再度回味起漢嘉這個角色,儘管漢嘉的腦子裡蘊含許許多多從書中得來的學識,但在上司面前永遠只是個愛喝酒摸魚工作效率又奇差無比的屬下……他喝酒是為了提神,為了把書中的那些顫動他心靈的思想牢記下來,而他的工作效率低下又是因為那些充滿儀式感的打包方式,漢嘉對這份極輕易就可以被取代的工作充滿著愛與憐,所以在看到更先進的巨型壓力機和工廠可以如此無人性、無情感的銷毀書籍時漢嘉感覺世界崩潰了。

手工匠人 vs 工廠作業,情感 vs 金錢,某些段落有一點在表現這樣的時代衝突的感覺,儘管自己腦中確實存在著那些美好的一大包思想,但對於效率至上的工業時代來說反而不值一提,讓人感到好悲哀。
☜ 不拚命三丸
2 years ago @Edit 2 years ago
身在一個重金錢而輕感受的社會氛圍,好像也能稍微體味到漢嘉那種過於喧囂的孤獨,腦袋裡的思想和情感如此喧囂,但能理解的人只存在於書本中。

另外舊情人曼倩卡的老年結局也是一段蠻有意思的安排,記得曼倩卡從以前就不喜歡讀書,不喜歡這種被漢嘉視為某種「無限和永恆」的思想中介,不過最後老曼倩卡被藝術家情人雕塑成天使像(同是某種永恆的形式),而漢嘉這樣心懷浪漫的老打包工只能被時代淘汰、不會被任何人記得,真的是有點悲傷的一個對比。

不過以後設的角度來說,作者寫下這樣的故事同樣也是為漢嘉這樣一個底層人士譜寫另一個為人記得的「無限與永恆」,想到這裡突然覺得有些感動!!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