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主要講觀點
事實觀點與意見觀點/
當代所學的所有歷史都是依循目前政治需求所編寫出來的
老師還蠻喜歡用舉例的方式去講的
以我的風格來說能做的筆記不多就memo一些印象深刻ㄉ部分就好
講事實跟意見的部份真的是瘋狂想到上學期的視覺設計 ㄞ
不過蠻神奇的就是教材一樣,講相似卻又不盡然相同的東西,感覺隨著教程的深入兩個領域的解讀會越來越走向分岔路
在歷史的觀點上也許能抱持所有東西(意見觀點)都不是絕對的概念,設計倒是很堅持符號學這種東西呢(?
還是覺得符號學是個很吃Feeling的東西,能客觀論述的應該還是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多 嗎?
THINKING.
應該說設計是個知道對於每件事都會有不一樣的觀點存在,而怎麼讓大家認知到同一件事情是它主要的處理方向(然後就回到符號學的應用?)
目前聽下來還不知道歷史社會學是怎麼處理觀點不同的事情,maybe就只是接受?
本週/承上敘述
案例分析:「台灣是中國自古以來不可分割的一部份。」
>事實陳述or意見陳述?
左右這方面的關鍵為這句話是否可被證明,此話為不明確的一句話
>「自古以來」為?
事實觀點?但自古以來的時間範圍不明確。已知1662-1684為明鄭時期(此時兩地關係微妙,台灣與中國有部分連結但也為兩個體),1684-1894為清領(台灣為中國版圖之一)
>「不可分割」為?
主觀──意見觀點
結論:這句話可以說是錯的,但也不能否定台灣的確曾是中國的一部份
夷州與台灣
夷州~起源於孫權時代
夷州=台灣
(X)夷州=中國土地
-----------------------
中原與北狄西戎南蠻東夷
這個時代的中國稱呼自己版圖外的地區皆以非人/蠻/番/動物(犬戎)等貶意詞
由此夷州一稱可證此時夷州不屬於中國版圖
西藏 舊稱吐蕃(無褒貶:圖博)=Tibet~土撥->土發->土番->吐蕃
//加了口字邊為 純發音字
ex:1915台南玉井 古稱噍吧哖=Tapani->1920日本內地延長美化簡化日本化台灣地區名稱 改為Tamai=玉井
(現在解釋)
羌-青海草原:草原上的牧羊人(羊人->羌字)/東夷-大弓(夷字)民族(后羿)/南蠻-虫、閩(熱帶多蟲)/北狄-草原的遊牧民族(狄指牧羊犬)有牧羊犬的民族
::對歷史的不同詮釋::
古中國:化外之地=非人
當代中國:重新解讀
◆史觀思考
# 1895年-1945年 台灣
日治時期──正當性、正面、中性
日據時期──負面【原住民、外省人觀點】
# 台灣與內地?
1.地理上的內地:南投
2.歷史上的內地:內地台灣、(清朝)內地中國──邊陲台灣、(日治)內地日本──邊陲台灣
中世紀歐洲人繪製的台灣地圖
中世紀歐洲人>地圖以東方朝上為特點
康熙台灣輿圖
東方朝上,中央山脈在上為邊界<從畫圖者的視角(由中國往台灣方向看)繪製
沒有花東地區:沒有被劃入統治範圍
1870年代 日本媒體繪製的台灣地圖 支那>>日本稱呼中國一詞
支那國領分地>1870年代─牡丹社事件表現中央山脈以東不為中國領圖,合理化侵略手段
畫出澎湖、台灣全島>表達日本渴望台灣整體的想法
西方朝上>從日本最近台灣之小島與那國視角看台灣
經過史觀詮釋的史蹟 舉例:
1.登陸紀念碑>抗日紀念碑
1895日本能久親王登陸鹽寮,立下登陸紀念碑
台灣光復後,國民黨將其改稱為抗日紀念碑
2.大日本琉球番民五十四名墓
1874建碑,1981塗掉大日本字樣,2000年為還原歷史而改回來
3.嘉義神社>忠烈祠、射日塔
日治時期日本神道教信仰─紀念英雄
4.彰化八卦山變革
1732大甲西社事件 清朝建鎮番亭於瞭望山(八卦山)改名定軍山
後日治於此造神社,建立了「北白川宮能久親王殿下紀念碑」
結論
歷史的書寫:史實+史觀
史實:考證歷史的真偽
史觀:WHO
1.每個人有自己的史觀
2.由誰寫歷史論述
3.書寫者的立場觀點
4.無法客觀的歷史學家
-----------------------------
哥倫布「發現」新大陸
>發現:
1.全人類視角:表達歐洲人中心思想,視美洲原住民為野蠻人,哥倫布才是找到美洲的第一人
2.歐洲人視角:哥倫布是歐洲人中第一個找到美洲的人
/史料鑑定/
外在鑑定:確認文件資料真實性、非造假
作者(寫作時間時的存歿)、FOR WHAT、FOR WHO、日期、情境......
內在鑑定:確認文件內容是否正確,即使該史料為真
>作者(現場?/參與或觀察?/私情?)
>內容(合理?年代情境?行為合理性?[現存主義謬誤、後見之明(馬後炮)])
台灣舊地名
謬誤>望文生義(易犯現今主義謬誤、中文思維)、不懂的就推給原住民
嘉義_諸羅「諸山羅列?」林爽文事件後改名嘉義
1717 陳夢林「諸羅縣志」
外在評鑑:此人為真、此書為真
內在評鑑:內容為真?
諸羅縣志稱 諸山羅列 諸羅
BUT 荷蘭時期文獻 Tirosen社
(BUT 明鄭時期記載 Tirosen社>豬玀山社)
基隆_雞籠「山狀似雞籠」?
1697郁永河 裨海記遊:山狀似雞籠
淡水廳志:外島狀似雞籠
三角檢證Triangulation
當有三個不同的資料指向某事為真,即該事可信度極高
[rule]structure結構 vs agency行動自主性[freedom]
結構:不同的角色定位(ex.職業)造就不同行為產出
行動自主性:人本主義,人的行為出於自我思考後的結果
歷史學:
時事造英雄(structure)/英雄創時事(agency)
黃仁宇 環境決定論/地理決定論
結構形塑一切,歷史人物都是偶然的角色 ~不探究人物善惡,不批判歷史善惡
「大歷史觀」:歷史是有無數社會與物質等元素堆疊,任何關鍵角色只是個誰都能擔當的角色
/地理環境與中央集權/
地理因素:黃土 、 季風 、 雨量
・黃土:泥沙淤積導致氾濫,需有中央指揮清除
・季風:雨季集中夏季,黃河氾濫問題原因之一
・季風:分割草原文明(匈奴、突厥、蒙古……)與農耕文明>萬里長城的興建需要中央指揮
反對以理論歸納歷史 之論點
1.精確的歷史模式不存在
▪︎史料紀錄殘缺不全
▪︎不同史料來源(立場)導致不同研究結果
▪︎歷史學家的惡趣味:對同行理論提出質疑就爽啦
2.歷史主義:歷史現象沒有放諸四海皆準的解釋(每個歷史事件都是獨一無二的)
3.傳統史學家反對歷史成為其他學科的附庸
(哲學上的理論方向:方法論、知識論、本體論)
[本體論]結構主義
[方法論]後結構主義 -Michel Foucault
反對 預設結論 的理論架構來解釋社會現象
>解決方式:系譜學
社會變遷:改變之現象的描述未涉及價值判斷
進步PROGRASS:朝更理想的目標前進(涉及價值判斷,理性與價值依各社會有所不同)
進化EVOLUTION:由低而高
變遷的途徑
>直線式aka社會變遷階段說:直線漸進,逐步趨向文明 # 演化是進步的
e.g 孔德:神學-玄學哲學-實證科學
>循環論:
# 悲觀論 Oswald Spengler: 一切文明經歷 出生-成熟-衰弱 的相同循環,西方文明正(時代背景1918)趨於沒落、無可避免
# 樂觀論 Arnold Joseph Toynbee:一個文明在存亡危急之際在有_創造力的少數者_(creative minority)努力下可渡過難關
Creative minority: those who find solutions to the challenges, which others then follow.
Pitirim Sorokin:社會循環理論[重視循環]
以文明心智(culture mentalities)分三類演化
Ideational (精神的)-Idealistic (精神+物質)-sensate(物質)
當前西方文明為 sensate-崩解-Ideational
現代大學科系趨勢由精神層面走往物質(哲學或純理論科系沒落 應用層面高之科系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