坂道上的細雪
3 years ago @Edit 3 years ago
#讀嘛讀嘛
書名:無法送達的遺書:記那些在恐怖年代失落的人
作者: 呂蒼一/胡淑雯/陳宗延/楊美紅/羅毓嘉/林易澄  
出版社:衛城出版(2015/02/04)
字數:93,265
連結:讀墨推書連結
分類:台灣史地、人文
這本書的完讀日期記錄是2021/2/5,過了快半年才想到記錄一下。一方面是這段日子陸陸續續有了些想法,一方面.......嗯應該只是自己懶XD
latest #8
本書主要講述1950-1970年代以省工委身分活動的人與台東"泰源監獄事件"當事人,在被處決後60年後遺書才回到家屬手上的故事。相對之前讀百年追求的官方紀錄中,省工委與泰源事件都只是一閃而逝的名詞,這本書藉著訪談當事人與親友,加上官方公開的書信紀錄寫成,觀點很不一樣。
許多的白色恐怖紀錄都著重在冤假錯案的受害者,但這本的幾位都是"真正的抗爭者",在當時的時空背景下為了對抗國民政府,有的選擇相信共產黨的美好,有的寄望獨立的希望。
我覺得有幾個很有趣的觀點與面向:1998年通過的補償條例提到,真正的"叛亂人士"是領不到補償的,是否有可能因此導致受害者家屬做出不同的解釋。
官方紀錄多記載認罪的內容,家人也不一定真正了解被處決的愛人是為了何種理由去參與,60年來許多事都不能被提及,逐漸消逝在時間中。歷史的空白與記憶的艱難都不斷提醒我們,不能以未來者的角度去判讀當時人們的行動正確與否,轉型正義與記憶也不是因為"正確"才去記憶。
立即下載
想起當年自己也曾參與過洪仲秋抗爭與太陽花,當年站在身旁的人各有自己的理由與故事。如果試著問我的家人:為什麼我做了這件事?應該每個人都對我的行動有不同的理解吧。這些記錄真的代表當事人的意志嗎?
轉型正義究竟是什麼呢?
我最喜歡前言、郭慶、劉耀廷這幾篇,敘事方式很能人慢慢融入歷史時刻。尤其郭慶那篇真的相當動人,裡頭有這麼一段話:
或許因為生長環境與父親有一段距離,卻又期盼靠近,不同一般人對政治犯與共產黨的害怕,也不同於許多第二代家屬與長輩之間不能互相理解,郭素真從一開始就沒想過父親是被冤枉的,不曾把父親看成單純的受難者,只是想知道他是怎麼做了這個選擇,怎麼走上那條政治的路,他是怎麼想的,又希望女兒怎麼做 。
然後,我們才能繼續往前進。
最後,書有提到中國在西安蓋了一個無名英雄紀念園區,廣場中紀念碑的大量名字與景美人權園區的槍決名單大致雷同。對中國來說紀念園區理應記載中國滲透進台灣的共產黨員,但許多人名卻不符合這個條件,有種"作秀也做半套"的啼笑皆非感。又或者是一種"一份名單,兩種表述"的體現呢?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