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根不夠,看不懂「抒情傳統」跟臺靜農的關聯性
感覺只看《抒情傳統四論》不夠啊,為什麼《抒情傳統與中國現代性》沒有繁體版,簡體版根本買不到,而且高雄的圖書總館也沒有
正面:
高有工、陳世驤、鄭毓瑜、柯慶明
反面:
龔鵬程
劉乃慈《奢華美學——台灣當代文學生產》p76
是可能是肯定台灣的抒情傳統(後面也有稍微提到),她把台灣的美文傳統歸因在國民黨的文化政策:「企圖透過提倡中國傳統文化,來肯定自身作為一個正統『中國政府』的正當性。」
這的確解釋了台灣的美文傳統是有抒情性的,可是抒情傳統是否真的存在,龔鵬程的說法也有道理,文學所涵蓋的範圍很廣,不能只排除掉沒有抒情的部分就斷定這個傳統是存在的
立即下載
王德威這本根本沒有讀的必要,光是前面的定義就建立得不夠明確了,只拿沈從文作為範例也太少

前面說抒情傳統不等於西方浪漫主義,可是江文也「想像的鄉愁」、「遠古時代的呼喚」跟抒情傳統無關,假如這種互文也能作為抒情傳統,那《浮士德》不就是抒情傳統了?

臺靜農根本只有講離散,離散也不能當作抒情傳統的指標,極端一點講——所以納縛科夫的作品是抒情傳統嘍?

胡蘭成又更是莫名了,
第一章引捷克學者普實克的定義:

抒情:個人主題性的發現和解放的欲望
史詩:集體主義的追求和團結革命的意志

再來,胡蘭成認為推動中國的能量是民間的活力,是自然萬物的呈現,他將這股能量認定為是《詩經》賦比興的「興」

所以民間的活力與「抒情」/「史詩」這兩個,哪個比較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