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路上當糾察隊引起的負面效應比正面效應多太多。
其實有時候也就只是審慎,只是停下來稍微想一想。
比如說那個本來很歡樂結果因為「番仔」吵起來的噗。
比如前些日子看電影解說,裡面出現了一些對性別不友善的詞,往下拉留言看見很多人點出問題,也就稍微放心了。
我不喜歡吵架,不喜歡任何情緒強烈的場合。
可任浮沉會說,因為有人發現了問題,有人有不同的聲音,所以才會吵架,事情能被討論,比起大家視為理所當然,其實是變好的證明。
想起一些無關語言的事,比如曾經喜歡的演藝人員的發言。
後來喜歡那個地方的人,總是不敢太喜歡,好怕哪天他或她會說出什麼可怕的話。
有個男孩子,努力溫暖又善良,他在節目裡說出「這是我很喜歡的一位中國台灣的(作家或導演?)」時,我還是按了影片的暫停鍵。
另一個男孩子,他很好,成熟溫柔,他探訪流浪動物之家時說,一個國家的偉大在於如何成熟的對待生命,我卻在那個瞬間想起這句話同時也能對應他們西方的那片土地。
前幾年去過北京,在頤和園被商家認出口音,攀談起來。
他執意要問我中國跟臺灣有什麼不同,問我中國是不是比臺灣好得多,我只好謙稱才剛來沒什麼特別感覺。
他說,是啊,還是得回來看看的啊,這裡才是根啊。
老闆沒有什麼不好,很熱絡,很友善。
我喜歡那些地方的很多事,節目、歌曲,還有很多。他們都沒什麼不好,只不過(這裡借用了某個脫口秀的雙重否定梗)
只不過在這些外因下,我沒辦法好好的喜歡他/她(或它)
很審慎的察覺到自己沒辦法好好喜歡。
或者說,喜歡的同時保留了餘地跟戒心,知道這些有趣的很可能在某個瞬間會變成可怕的。
身為本科系生是怎麼想的呢,大概是屈原愛的國是楚國不是中國,這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