莉婭婭
3 years ago
莉婭婭
3 years ago
我個人是給普雷的
比想像中的好&沒有呈現出原著某些元素稍微可惜
莉婭婭
3 years ago @Edit 3 years ago
相對遊戲,電影選擇了比較接近blockbuster的敘事方式,總體也獲得了一定程度的成功。我能了解那樣的考量,它在成為電影的一刻就自然有除遊戲粉以外需要接觸的TA,電影是比較多人會接觸的,百歲老人到國小女生都會走進電影院(不是說他們就不會玩遊戲,但是頻率問題。)。

在故事背景是大多人知道卻無法連結到自己身上的白色恐怖時期,一定片長內要營造出角色和觀眾對他們的感情,電影採取的手段是某程度上的簡化角色間的情感及他們自身的形象厚度。
莉婭婭
3 years ago
方芮欣作為主要事件的引發者&主角,角色曲線比較完整的保留下來,其他角色卻不一定。

電影中的張明暉接近如名字般光明的象徵,將焦點中心於他身為方芮欣憧憬、戀愛的一面,而非師生戀的知識不對等及利用嫌疑;殷翠涵的角色被大幅刪除,將她的戲份分給電影原創的讀書會學生共享,為了呈現事件的波及範圍。

而魏仲廷的未來戲份則注重於「未來的希望」而非「失去的凋悵」。

交代角色間關係的方式也明確了許多,為了讓普羅大眾迅速get到,學弟對學姐的暗戀有了明確的開始(學姐願意為他隱瞞筆記簿的事)、學姐和老師的戀情也從電影院悄悄救贖似的牽起手,背景全是粉紅泡泡,改成了大多數比較能理解的偶像劇式發展。
立即下載
莉婭婭
3 years ago @Edit 3 years ago
有些東西是我很希望電影有保留的,像是殷老師對張老師勸阻中比較嚴厲的那幾句話,還有張老師有些文不對題的反駁,顯露出張明暉不完美的一面、魏仲廷多年後返回校園的模樣,比起電影的體面,遊戲中如被摧殘過的殘落模樣較是現實的,衣著也比較本土⋯至少對我而言。

可能與劇組的功力和選擇有關,比對遊戲那運用講述一所學校裡發生過的悲劇,讓觀眾自行領悟其中不合理的悲劇——電影像是要直接告訴你,它要表達的就是那些。兩者的精神相近不相同,明顯彰顯出差異的個人認為最在片尾,我喜歡遊戲的留白,可或許電影用兩人對話與信間接跟觀眾對話是安全,也偏向劇組領悟的作法。
莉婭婭
3 years ago @Edit 3 years ago
我想像過無數次它不同的可能性,也想過一些自認是「改良」的方法,但這部電影已經產生了,蘊含無數人的心血。總體上本片成功了,既有娛樂價值也告訴了觀眾製作群想說的話。實際上電影本來就難以評論好壞,成熟度和對白的問題存在,但有些地方或許只是每個人所預想的成果不同。

〈返校〉選擇了直接了當的拍法,若是本片選擇了較文藝⋯?的方式拍攝卻因失誤導致觀眾一頭霧水,對於整體產業的影響漣漪非同小可。台灣電影是不能失敗的產業,所以我瞭解製作群的作法,可是恐怕就無法對電影像原作般流淚。

不過觀看過程體會得到他們的用心,作品的成績也十分驚人,無數人點頭稱道和哭泣,對他們而言這部作品,真的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