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談】
「書寫是好,思考更佳。聰明是好,耐心更佳。」——赫曼赫塞《流浪者之歌》
latest #10
@DarkAsk - [言葉]「寫作的靈感不是在某個瞬間閃現出來,而是比較像是從在腹底的水位緩緩上升,當...也剛好看到這噗,形容得好貼切,正巧近期十分有感,關於等待這回事,耐心的重要性。

不僅寫作,人生就是場漫長的積累。
我們太容易想要一旦做了什麼,就該獲得成果。
不論對自己或是他人,期待著成長、反饋,期待立竿見影。

自己歷經過,也正在進行幾場無聲抗戰,國考、寫作、論文,好幾年的人生就像把一顆顆石子投入水中,不知道沉到哪裡,不知道底部堆積了多少。
不知道到底有沒有底。
讀過一本本書,卻無從確定讀到哪裡去,誰讓人生沒有經驗值條,可以明白看到數據;誰讓文組(?)的所有就是那麼虛無飄渺,莫怪我們需要倚靠標準衡量,所謂成績、外界評價,不小心就成了全部。
畢竟,我要如何證明那些思想存在我的腦海中?倘若我無能闡述,倘若闡述了也無法被理解?那我還擁有什麼?沒有底的答案使人無比慌張。
造就了我其實是很怕孤獨的人,需要一次次抓住他人,確認自己在別人眼中是什麼模樣,好確認自己還存在。
立即下載
當別人眼中沒有自己,我好像就不存在了。
一股對深層寂寥的無邊恐懼,當體會這點之後,《人間失格》讀起來突然不一樣了,我曾說那是本被恐懼貫穿的書,對生命對世人的無邊恐懼。
人當然都怕死,但有人怕的不是肉體的消亡,而是靈魂意志的飄散。屆時縱使肉體尚在,也無法相信自己足以活著。
被這恐懼困擾許久,或許至今還在拉扯著,最近是好不容易最近進展到下一個問題,我需要證明嗎?
《流浪者之歌》提到一個值得玩味的概念,所謂智慧無法言傳,智者口中的智慧聽起來只會是可笑的。倘若想簡單讓人理解,終究淪為片段、二分,世界的整體或一體性,只能藉由親自體會經驗。
這是主角從一路苦修,到進入人間享樂慾望金錢,從思想者變為曾看不起的童稚之人,將自己掏空後重新成長,將人世間的種種愛慾嗔癡體驗過後得出的,只屬於自己的結論(老實說我現在講起來也只是片面)
言語無法使他人悟道,我們不可能聽聞別人的法,就頓悟出真理(縱使我們都無比想要捷徑走)。
因為每個人所面對的修羅之路都只屬於他自己。正如我也無法真正理解他人一樣。我們能去接受能包容,但不等於理解。
正如我現在說得再多,恐怕也只能傳遞我腦中的一小小角落。
或許需要體認的是,我們都在一場馬拉松路途上,這裡沒有排名,只有一條看不到盡頭的路,沒有人能夠告訴你前方有無終點。只能自己相信,有,或沒有。

該慶幸的是,很早就沒有什麼比較的念頭,也確實少了很多煩惱。眼中太多比較基礎都毫無可比性,不同的經驗和資歷要比什麼成果?它們勢必會不同。
雖然因此要處理的課題就成了孤獨,若體會到路只屬於自己之後,也代表當你往前往後看,沒有同伴、沒有對手,就是漫長的,一個人。

前面有什麼,不知道,只能告訴自己,等待,耐心。
縱使我仍然對自己的虛無感到恐懼,還無法擺脫想要證明——並非成就,而是存在。
縱使我還是無比的,害怕孤獨。
同出自《流浪者之歌》:「尋求之人,很容易眼中只見追尋之物,卻不能察覺自己無能接納任何東西,因為他只想著所追尋的,因為他有個目標,受目標所制。有求即有所標的。發現卻是自由、敞開心胸地站著,沒有任何標的。

前陣子看了靈魂急轉彎,也有類似的叩問。
我們是否非要走到底?是否非要有盡頭?是否非要走上某條路不可?
無論是否,都是其次都是選擇。但確實啊,若真要講更畏懼的應當是,眼前只剩一條路,只有狹窄的眼光,不能發覺自己無能接納任何東西
那就太可悲了。
不論那是愛或恨、情或仇、快樂或痛苦,都渴望去體會,接納自己所缺乏的所有感覺。

期許之。
https://images.plurk.com/3lVOaJlGFJMT1zFdHunaNh.jpg 尋找粉色系小伙伴 (rof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