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份都仿若是這樣,在你需要遇見的時刻就會再次相見。
事隔將近9年,想起了一直遲遲不敢面對的 ''自己''
心存顫抖地拿起了書架上的它,「這次我們將以什麼樣的模樣重逢呢?」我一邊如此想著
通篇翻來都像是與許久不見的老友在對話,
熟悉不過的景象;懷念溫度的對話;以及那些歷歷在目的驚艷
摸著書頁,原以為現在的我可以平靜地看完
以前能深深被打動的橋段放到了現在,仍是心顫不已
「那你就重新活過來。」
從老團長的這句開始鼻酸
「討厭我嗎?」
「我非常...非常非...常地喜歡你喔。」
這段已是淚流滿面
到最後看到全部的人都回到那個馬戲團的帳篷,我第一次克制不住地哭出聲
2013 年那時我寫道
「他們全部,又回到了那個馬戲團帳篷裡。
不管過程在怎麼曲折、痛苦或是痛快,最後他們都回到了他們來的地方,這很像人的一生,從哪裡為原點出發,到後來都會回到那個原生的地方,因為那裡承載着一個人萌芽的夢想、想望以及一去不返的青春。」
重新看這一次,我已經過了對於要為矛盾而自我厭惡的時期了
以前深刻探討的「喜歡自己」,不會再是這往後人生的議題,
長大了終於還是明白了:一生只活這一次,你無法討所有人歡心,你也不需要如此,做人最重要的還是「你可以喜歡你自己。」
現在看來的動心是「馬戲」,這之於他們、之於米歇爾,好似「創作」之餘我一樣。
近一年我一直反覆地在思考,我因何而創作
2014 以前,我想大聲疾呼讓世界看到我這個人存在 在這裡。
青春就是「羞恥+矯情+自以為是+自我意識過剩」,迷惘又羞赧的年紀,無處宣洩的膨脹,是我那時創作的理由
2014 年開始的創作,主要受到學運啟發,對於社會有著必須肩負的責任感。
徬徨無力卻想盡一份心力,創作是一個很好的宣傳與溝通管道。
2018 年開始從與社會對話轉為與自己內心層面的對話,那時開始用目前來說最長的時間講一段很艱澀的故事。
停擺了近乎一年的時間,事如今我為何又回到同樣的地方呢?
在與自己不段的對話中才明白:
「創作,是求生欲望的終端表現。」
終究還是心有不甘,任時間白白流逝,什麼都留不下的無奈下,總還是想用這樣的方式留住什麼。
「 人類不會飛,所以才更想要飛。」
生命永遠留不住時間,所以才妄圖在短暫中追求永恆。
「所謂的馬戲就是非現實。是現實與非現實的悖論。我們將會忘記現實,進入夢想的世界。.....能夠往來現實與非現實的人,就是我們:那就是藝術家。」
使我想起 杉本博司 與 中澤新一 對談中提到的這段:
「那些原始的記憶,原來仍在自己的身體裡流動著,那些本來已經忘記的感覺,透過手心又重新憶起,而這一切就是藝術的另一個根據。」
「所謂藝術,其實就是技術。是為了將肉眼不可見的精神化為物質的技術。」
爬梳了一遍情緒和理性的現在,
我意識到現在的我,是為了 「追尋時間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