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曲靈感是馬勒參加葬禮時得到的靈感
迎接新生V.S復活
抱歉我想到AC 所以我忍不住放進來了
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生前非常喜歡此曲
教宗二世是從這首曲子裡聽見感受了什麼而非常喜愛呢
托爾斯泰一生追隨想要的
是一種如夢境般美好的精神與神學的境界
但這對現世的情感並沒有助益
人類再也沒有存在的理由,神的律令才能實現,人類的聯合才能實現。
我們像兩個囚徒,被鎖在一起彼此憎恨,破壞對方的生活卻試圖視而不見。
托爾斯泰五歲時
大哥尼古拉這麼告訴他:「我將秘密刻在一根小綠棒上,解開這個秘密,世界上將不再有貧窮和疾病以及仇恨。這根小綠棒我埋在你知道的那片樹林中,樹林裡有個小山澗,就在它旁邊的小徑上。」
托爾斯泰自此開始,幼年的尋找小綠棒成為他最喜歡的冒險遊戲。成年後的創作,成為沒有明說,卻是托爾斯泰內心永遠追隨的美好的意義。
貝多芬的音樂帶有強烈的情緒
跟輕快和美意的那類音樂非常不同
對貝多芬來說
把超越自己無法用語言表達的憤怒甚至怨恨
種種被聖經和神所厭惡的惡之情緒
似乎不管哪種章節技法或是樂器
都不見得能用力宣洩出這種會將人類吞噬的情感
這首給了莎士比亞靈感寫下了相關的悲劇作品Coriolanus
Coriolan-Ouvertüre裡貝多芬使用了最常用的c大調起頭
在此序曲中
Coriolan以自殺終結
Coriolan-Ouvertüre以Heinrich Joseph von Collin創作的悲劇為底創作
目前我只有查到Heinrich Joseph von Collin最知名的悲劇作品Regulus 這部
推測貝多芬以此為靈感
Regulus以柏修斯和美杜莎的故事為底
柏修斯的故事一如古典悲劇
試圖阻止預言成真卻促成預言加速實現
美杜莎也在多個神話交錯之中有其隱喻的悲劇面
這首的激昂跟以往一些貝多芬比較沉鬱激烈的風格比較不同
我覺得比較像活力充沛的那種感覺
這首出乎貝多芬意料之外的大受歡迎
讓他非常高興
1813年舞台上當時擔任指揮的貝多芬
激動地揮舞雙臂
想必也是心情激動不已吧
這首是貝多芬自己很喜愛的曲目之一
但當時的觀眾並不喜歡
此曲被認為是浪漫樂派的創始作品
這首曲子對貝多芬意義重大
寫下海利根斯塔特遺書時是他察覺到自己的耳疾
但深愛的藝術跟音樂讓他放棄自殺
這首曲子等同闡述他的當時心境
這首曲子也代表貝多芬對拿破崙的崇敬跟喜愛
以及拿破崙稱帝後的失望和難過
雖然創作完要獻給拿破崙時拿破崙稱帝讓他失望不已
但1804年他還是對出版商表示希望曲目一樣改回拿破崙交響曲
貝多芬終究無法忘懷當初這首曲子表達自己的心境轉折
放棄自殺
當初喜愛拿破崙以及法國大革命精神的心情
第二樂章被稱作「英雄的葬禮」
也是1821年拿破崙去世時
傳聞中貝多芬難掩憂傷,這麼說到:「早在十七年前,我已為這個悲劇寫下了紀念的樂曲。」
家喻戶曉的別名
命運交響曲
為何有命運交響曲的別名
眾說紛紜
傳說中浪漫的說法是「看啊!命運在此敲響了門板!」
音樂家傾向以音節的組成推論名稱的來源
但若以這首曲目的創作出現時間
或許能推論出名稱的由來
此曲在英雄交響曲完成後的1804年開始構思
完成期大概是1808年
同一時期
拿破崙在1805年占領維也納
似乎有著既英雄交響曲後
貝多芬最初的激昂交付給英雄交響曲
這首可以定義為沉思回首1803~1808年之間的情感?
第一樂章用傳統奏鳴曲的c小調破題
如此戲劇音節的組合被論為命運一稱的由來
也是貝多芬將師承古典樂派的海頓的傳統奏鳴曲模式的表現
二戰時
BBC廣播公司將命運交響曲做為廣播啟奏音
英語勝利「Victory」的第一個字母
正好對應回的是數字5
此曲正是C小調第5號交響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