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 11 ]有感而發
今天跟同事 V 討論「雙 11 」議題,思考的方向一開始是「雙 11 如何從中國發起擴展至台灣、東南亞的亞洲購物潮。」
但是這個切入點很明確只能寫阿里巴巴發起的歷史,或是他們怎麼推廣的,技術與形式的表面問題。
V 就跟我提到,應該好奇的是電商與物流為何有能力撐起整個雙十一,為何可以超越美國的黑色星期五與網路星期一。再來細究真正的受益者是誰。
她跟我提到,很多明面上的受益者大多不是直接受益。以電商的商家來說,如果不參與雙十一的活動,等於這個商家是被排擠,甚至被威脅取消在電商的曝光率,那商家們就被迫成為這場利益的追逐者。
滿明確反應在台灣書店事件,先 75 折再 85 折,結果是 66 折,先提高售價再折價(就是玩文字遊戲啦)。
(不想被排擠就加入)
最近有看到許多文章反思,為什麼台灣要追求這個被創造出來的購物節日,某些角度也反應在上面觀點,我覺得啦。
那誰是最大受益者?
不是商家,更不可能是消費者(畢竟雙 11 的商品並不是最低價,但有人因為這天買而感到心裡滿足,那就當他是自己生命中的受益者吧。)
我自己猜就是電商平臺吧,畢竟他們不用自己產出,而是藉由他者的產出當作自己的商品(商家放商品在蝦皮賣,但消費者會說「我買了蝦皮的.....」)
我猜啦,反正我也不是什麼經濟或行銷的專業。
總之我昨天也在蝦皮上狂買了一堆就是了。
(題外話,上面提的利益關係,中國有個調查報導做過,但最後被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