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緣系文手#肅清14
4 years ago @Edit 4 years ago
╽簡記

從圖書館借了《童年情感忽視》,快速翻讀要點。物質上,衣食無缺或是雙親以非情感角度關愛孩子,都有可能造成情感上的忽視。老實說,這本書給予的幾個範例,正都是亞洲家長的經典行為模式:孩子利益導向、孩子是附屬品……諸如此類,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在書裡頭的範例裡持續上演。要求父母做到「感受」孩子情緒,似乎太過困難(光是溝通就得消磨更大的精神),不如轉向自我療癒,本書自我幫助篇章談到的方法為「替情緒命名、重新建構自我認知」,該說實用還是不實用,頗因人而異。
https://images.plurk.com/3ZH0WHAt3J0OkR5qpFZDaD.jpg
<整理:家長分類>

正常家長:「同理」孩子當下的心情,一起解決碰上的困境。

自戀型:把孩子作為自己的衍生,通常以自身利益為重,可能會因孩子的特殊長才,給予自己榮耀而偏愛某個孩子。

權威型:有賞罰,以服從作為愛的原則,孩子質疑指令則是挑戰家長的愛,家長會期望孩子尊重自己。

喪偶/離婚:情緒被轉移到另一半身上,無力去「同理」孩子的心境。

成癮型:有可能因毒/酒言語或行為重傷孩子,由於注意力被分散亦可能忽略孩子的狀況。

憂鬱型:類似離婚喪偶,稍有區別的是容易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情緒會是家長的負擔。

工作狂:工作>>>>孩子(可能引起孩子反向尋求注目)

完美導向:孩子的未來>>>孩子的當下感受(情緒直接被否定)

反社會:缺乏同理心,若無其事的重傷別人,甚至情緒勒索。
最後一大類:

純粹的遺漏了,或許家長當下沒有要我反應,漏掉小孩的感受導致孩子情緒無法被共感、排遣。
情感忽視,說直白有點便是童年時代情緒未被同理慾望長期被忽略,衍生出各種怪異的情緒問題,例如:空虛、反依賴、不切實際的自我評價、虧待自己、罪惡與羞恥感、對己憤怒與自責隱藏真實情感、無力滋養自己和他人、表述情感障礙。
立即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