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摳米點我!
不確定七天內會不會寫完,總之會更新在此噗下面。因為沒有認識太多河道的噗友就不點人了,大家隨意XDDD
DAY 1陳曉朋《藝術家尋找自己的禮物》每次去看展不是不能拍就是忘記拍了><
借一下老師
個人網站上的圖,日後有拍到再補
GIFT SERIES 禮物系列包含了版畫及兩本藝術家創作書。分別是《獻給那些藝術家的禮物》及《藝術家尋找自己的禮物》,後者身為前者創作上的延續,從致敬影響自己的藝術家轉向為探問自身的路徑,相似的形式連結不同對應,如同說明了構成我們內在核心的往往與影響我們至深的事物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如果曾經在某些時刻忽然意識自己創作或行動的脈絡根源於某種思想的傳承(即使你從未見過創作者本人),一本書、一部電影或一件藝術品……那種親近之情將使你回溯自己的生命,並且融入自己的經驗。
不過我選這本書倒不是說曉朋的作品傳承給我什麼XDDD
而是因為我也找到了我生命裡的傳承,因此相當可以共感曉朋老師作品中想要傳遞的、並且對於曉朋老師的呈現手法非常感動。
曉朋老師的藝術家創作書我全都沒拍到照。儘管老師的網站非常好心把作品都掃成pdf檔案,然而現場看過就會知道那種必須視「整本書」或者「整個系列」為一體作品的感覺太強烈了,曉朋使書成為如果不是在場互動就會失去完全原意的作品。
容我在下面引述曉朋老師的話:
PAPER MATTER 第一期季刊專訪「而關於所謂的系統,我有意識到自己其實是一個藝術家作為出版社的創作者,我常常覺得,作家寫書,藝術家也應該創作藝術家的書。我的書的形狀,除了第一本展覽畫冊,也就是北美館個展的那本之外,全部都是A4尺寸的,因為我有一個想法,A4規格最接近一般對文件的認知,我以後只要做一個很厚的盒子,就可以把它們全部放進去變成全集。 一方面,這有一種製造檔案和系統的概念,另一方面,這樣的作品也滿具雕塑性的,一本書在沒有翻開之前是一個長方體,打開之後形成一個立體空間,每一頁又是一個平面,這些平面可以創造實心的立體,也可以創造非實心的空間。書和它的展示含括了平面、立體和空間的三種型態。這也是我覺得有趣的地方,事實上少有作品能讓我們同時掌握平面跟立體的性格,比方說,一般就不會從繪畫正面以外的角度去閱讀它,沒有人規定觀看雕塑不能只看一個方向,但大家都會習慣性的繞著它看,我覺得書是一個可以超越這種限制的形式,它可以是平面的,也可以是立體的,而經過翻閱的過程,它的平面也可以被扭曲。」
另外把這本書放在DAY 1有非常重要的理由XDD因為我覺得實際體驗是很重要的,剛好現在有機會可以推薦大家!
曉朋老師現在正在
台北國際藝術村的藝術家書籍文獻庫 舉行創作書的個展。
另外台中的國美館目前在
《版印潮》展覽中也有展出老師的禮物系列喔!
-
DAY 2卡門・瑪麗亞・馬查多《她的身體與其它派對》先推一下
葉佳怡寫的序 「『性』在21世紀初的台灣還算禁忌嗎?一方面我們進口了商業大片《格雷的五十道陰影》三部曲,讓光裸身體的帥總裁為觀眾揮鞭歡愛;但2017年在台灣出版的日文自傳小說《老公的陰莖插不進來》,卻光連書名都被部分網友批為『出版業向下沉淪』。於是我們知道,若禁忌真的存在,問題應該在於:為什麼有些性被當作『正確的』、『美的』,而有些性(甚至是無性)是『不道德的』?
也是在最近的2017年,美國新秀作家卡門・瑪麗亞・馬查多出版了短篇小說集《她的身體及其它派對》後大受矚目。當作者被問到,『為什麼這麼常寫性』時,她的答案大概是這樣:我對這樣的書寫有興趣,而且感覺這類主題寫得好的不多,所以,我就想寫寫看。
換句話來說,馬查多覺得性就是性。性不是表達某種議題的工具,也不必用來為任何道德標準背書。當台灣健康教育課本上的生殖器受到保守團體質疑太過寫實,而必須改成粉紅色,或任何與性有關的描述就是在鼓勵濫交的同時,馬查多卻只是想坦率地寫一寫性。她想寫溫柔、暴力、有趣、殘酷、調皮、古怪,又或者就是雞肋般的性。」
不只是「性是重要的」,還關乎我們如何掌握語言說出自己的性──關乎我們如何宣告:哪裡是歡愉?哪裡是底線?哪裡令你感受良好卻迷失惶然?哪裡苦痛煎熬又義無反顧?或者我們將明白,不單根源自性本身,我們如何看待自己、以及這個世界如何看待我們的身體,往往才是影響我們矯正自我感受或尋求折衷之道的真相。以〈為丈夫縫的那一針〉為例,一個在關係裡擁有愛、陪伴、忠誠和親密感的人,仍可能從最親近的人身上經歷殘酷的性,即違反或漠視你的意見代言你的身體。這還不夠,尚要強調「這是為了所有人好」。
很佩服《她的身體及其它派對》能夠把8篇風格不同的短篇都處理得這麼好,並且各篇主題都能夠連結自己在人生不同過程中對自己的懷疑或困境。
〈為丈夫縫的那一針〉這個短篇本質上像一個提點,大概只有此篇,因為出現了這種要求共享隱私、或者把他人隱私當性癖意淫的角色,讓我(對這個角色)蠻生氣的XDDD以現實來說,這樣的人及造成傷害不難見到。嚴重點演變成性侵害或性暴力都是可能,但不嚴重的也許在日常就處處上演言語或意識層面吃豆腐的情形,難以聲張不如說是因為這種侵門踏戶的舉止往往與世道合謀,大事都能化小了,何況許多人眼裡這不值得做出反應。
最簡單的練習:我們能不能夠對別人解釋、也接受有人對我們說(而不感到生氣或委屈):「我不願意讓你碰觸的地方,請不要碰觸」,因為──「那就只是不屬於你」。它與我們之間愛的多寡無關。
至於〈性愛清單〉、〈母親們〉、〈真女人就該有身體〉、〈吃八口〉則是我最喜歡的四篇。尤其接在〈為丈夫縫的那一針〉之後的〈性愛清單〉,初次讀到時鬆了一口氣,這種感覺在接下來的幾篇也一路持續下去。
想推薦這本書很大原因也在於馬查多書寫不同性別、年齡、特質的人的交往和性愛如此自然,不是異性戀觀點之下窺淫般的存在,撩撥或被撩撥情慾、成為性多數或性少數也不是因為「有什麼徵兆」。在自由的同時,就更有力量能夠支撐人們跨過性向或其他道德、宗教、社會壓力等等加諸於情慾之上的枷鎖。
-
DAY 3
凱瑟琳.M.瓦倫特《黑眼圈》系列(一到四集分別為:荒原之書/海之書/風暴之書/灼枯之書)
想很久不曉得應該怎麼介紹這本,出於一般人初次看見《黑眼圈》的文案或許會以為這是一本非常單純、適宜闔家觀賞的奇幻故事,說得太多都是在破壞此書暗藏的驚喜和衝擊。這種衝擊來自對此書的文體與故事意涵的毫無防備,想像與實際閱讀的巨大落差正是《黑眼圈》讓人又怕又愛、急切想知道故事後續的原因。
這系列是我最喜歡的書之一。我想推薦此系列給以下讀者:給想知道女性如何能夠施展力量的人(不是只有體能或權威才能建立力量);意識暴力存在卻還無法/不能以語言指認的人;三是想學習如何透過書寫有意識融入相關思想的創作者,瓦倫特無疑兼顧了技巧和故事性。
我覺得開過性別之眼的人看這系列應該會收穫頗多,同樣推過直男就反響普普XDDD
若說《她的身體與其它派對》的大膽挑釁是建構在真實生活的摹寫之上,那麼《黑眼圈》的過人之處便是在更為狂歡、離奇、混亂的奇幻故事包裝下,仍能精準切中暴力之所以能長存的理由,無非透過情感或肉身的巧取豪奪,以及使所有知情者「口不能言」;或是使人錯誤的以為,即使在最壞的時刻,自願的賣身/賣生也會成為「比較好的選擇」。
《黑眼圈》裡的故事並不常如此仁慈。
最值得一提是《黑眼圈》選用童話的敘事,卻有意的「反童話」,傳統故事裡的道德誡訓正是《黑眼圈》角色們反抗的目標。就算和一般的小說相比,《黑眼圈》也是很「出格」的,描寫對不同性別的壓迫、不同種族的肅清(由於是奇幻故事,種族當然包括了各式非人、甚至高智商的生物),在故事這個虛構的場域裡,針對非我族類的惡意透過五花八門、稀奇古怪的方式延展出來。但你也會看見愛與關心等等情感跨越到不同身份當中。
小結:
1.不能劇透就暫時寫到這。希望有朝一日可以看到《黑眼圈》的讀書會,光是讓大家討論自己喜歡的段落我想會花上很長時間了
2.這套絕版真的很sad……我三、四集都還沒來得及收。另外提醒一下,原文其實只分兩集《黑眼圈:夜裡的花園》、《錢幣與香料之城》,而且這樣的分法是有意義的,這兩集分屬故事中孤兒的兩個眼皮。台灣卻是拆成四集出版,如果不想要破壞故事的整體感,一口氣閱讀1+2集再接續3+4集會是比較好的閱讀體驗。
3.給已經讀過的人:我好喜歡席格莉的結局。
另外覺得死靈師/宜的CP超級對我性癖(誰快來跟我同歡)
-
DAY 4
塔娜法蘭琪
《神秘化身》 從第一本《神秘森林》開始追到現在,法蘭琪目前出版的書籍雖然沒有明確說明是一系列,但每一本書的主角皆是前一本書出現過的角色,一路可追溯到源頭《神秘森林》。由於每本書角色不同,基本上不必從第一本開始也能讀。然而我私心推薦法蘭琪的前三本書《神秘森林》、《神秘化身》及《神秘回聲》,特別是《神秘化身》。
在讀法蘭琪作品的很大一個前提,是必須要明白,雖然她所有書籍都歸類在懸疑或推理類型,但「找出真兇/真相」並不是結局。這或許會成為對角色來說最重要的目標,但事情的發展往往會出乎他們(以及讀者意料)──亦即不是每件案子都有水落石出的一天,或者破了案、事實卻比想像撲朔迷離,最終找到真相並不是為了死者,而是為了活著的人。
我看到一些對作者不願明確交代真兇的批評,通常正是因為這與他們想像的緝案小說有落差。但我認為一般讀者會相當享受法蘭琪優美、流暢的敘事,並了解她花這麼多篇幅描繪風景、人物的心理活動是為了建構完整而立體的人物塑像,因此不適用於警察/罪犯的二元對立。
你幾乎不會搞錯她小說中的人物,這不只是外表或服裝的差異,而是通過對手勢、慣用語、習癖、發怒/恐慌反應的觀察來區辨每個角色的氣質。套一句書中辦案時的說法:這是「側寫」,所有案件事發的開始,警探都有側寫建立的第一印象;而法蘭琪身為作者,也是用無比精準的手法向讀者示範故事的剖面隱藏著什麼樣的東西。
法蘭琪的這個優點,在《神秘化身》中推向了最高峰。《神秘化身》是警探凱西假扮死者身分、臥底到死者生活圈試圖找出真相的故事。死者生前只與四個人交好,他們雖然同為大學研究生,卻刻意遠離人群,同住在山楂林上的小屋。如此你可以看出在這樣的故事前提下,作者所需要具備的寫作能力,其一便是要說服讀者這五個人來自相異的背景、卻親密無間,但當中卻又暗藏洶湧。
就我個人來說,偏愛《神秘化身》也不是沒有理由。《神秘化身》山楂小屋的這幾個人就像是我生活中的同溫層同伴──文科出身、個性敏感、與外人疏離、信手拈來的玩笑總是不脫文學或戲劇。
事實上正是這本書讓高中時的我相信「家」的面貌可以脫離血緣,即使成長背景殊異,多元成家仍是可能的事情。看完《神秘化身》會感覺這五個人之間的愛是深刻的,儘管一切都隨著案件告終而破滅。
另外比較特別的是,《神秘化身》主要是臥底任務,因此大部分時間都倚賴主角凱西的觀察。《神秘森林》、《神秘回聲》、《神秘海灣》都採直接辦案,查找嫌疑人、偵訊、搜索等緊湊的情節更多,我想喜歡觀察人的讀者絕對會喜歡《神秘化身》的。
此外法蘭琪也擅長描寫角色魅力、人與人(無論異性或同性)之間的親密默契,一回想就會覺得幽默和愉快,我覺得這部分也很適合想學習如何從不同面向加強角色深度的文字創作者閱讀。
而且老實說吧,像凱西這樣機敏、懂得辨明情勢、善用優勢出擊、退守或討價還價,能在直覺敏銳的上司和聰明猜疑的嫌疑人之間保持步伐,最後還以自己的方式「站在真相那一邊」的角色,多讓人喜歡啊!當然是趕快讓大家看看ㄚ
-
DAY 5
迪諾.布扎第
《那隻見過上帝的狗》 台灣進過四本布扎第的書,也算多了。可能有人在網路上看過布扎第的作品,分別是
海怪K和
七層樓,布扎第擅長在極短的篇幅裡營造魔幻和黑色幽默的意象,有些甚至讓人覺得蠻驚人的。
我喜歡布扎第短篇小說裡的自由,他不交代事情成因、不說明因果邏輯,甚至不講明確結果,只是「事情就這樣發生了」。把我們嚇得半死的東西都來自於我們的想像力,以及不明說卻能感知真相的危險所在的能力。
(我覺得〈被改造的弟弟〉、〈家裡有條蛔蟲〉、〈他們就只等這個〉這幾篇都好恐怖)
這本不分年齡層都很適合讀,如果可以親子共讀就更好了。除了王子Sebastian對自身氣質不符合二元刻板印象的掙扎,還有裁縫師Frances先是為被強迫參加舞會的貴族少女設計出敗壞整個舞會的服裝(讓少女遂行她的反抗),又義無反顧支持王子裝扮女裝的秘密。Frances不為了錢,而是為了成為好的設計師、幫助人們成為他們自己而設計服裝,但她自己卻被困在「王子的秘密裁縫」這個角色。
他們共同的困難都是否要為了他人(普世價值、市場)妥協自我,最動人的還是身為國王的父親為兒子站出來的那一刻,而Frances也不再害怕自己真正的志向。此書結局或許稍嫌浪漫化,但我想這對於所有擔心自己孩子是性少數或性別氣質非主流的家長來說無疑是一個好的示範。一個人或許不足以扭轉全世界的偏見,但對於我們所在乎的人,有時能夠表達全然接納或明白的支持或許就已足夠。
-
DAY 7
約翰.伯格
《觀看的方式》 伯格的理論在當代來看依然經典,而且每個章節都精彩到我想全部默背下來。日常碰到需要跟人解釋的場合時更容易想起這本書,伯格真的是用很簡單清楚的文字說明人類與觀看行為的關聯,還有視覺藝術如何展示這種觀看的權力。
「我們注視的,從來不只是事物本身;我們注視的,永遠是事物與我們之間的關係。」
說說我自己,會滿心歡喜、不厭其煩地分析自己在二/三次元中作為某人或某作品粉絲的心態,也正是由於通過對熱情的反覆確認,從而肯定我自身慾望的存在吧。
寫完ㄌ,sorry拖了這麼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