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讀了<九歌散文選>,從一零一開始借到一零五,沒鎖定作者、年分地隨意翻讀,書末總收含幾篇評論,便偷窺一流好手如何書寫電影、書籍,不帶直拗的文字,不交代作品背景,就連故事都剁碎料理入文,小火慢熬,淬出整部作品的主旨,極其豐美、醇厚。我眼巴巴地望之,看著鍋爐內烹調的湯汁乾縮發黑,不像煎藥也不像食物,又乾煎一鍋黑暗料理,吃個滿嘴巴苦得說不出。嗚嗚......
想寫點,自己以外的事物,然而下筆時,猶豫不決。好像駕馭一股能量,話到口邊說不出,梗住了。若是人生一場電影,勢必留白或是音樂徐徐遞進,填補了情緒流轉的空缺。但,看在旁人眼裡,不過是電腦前的停頓,一顆逗號,無法移動的侏儒,更像植物,栽種在路邊,旅人沿途探見的小草,匆匆入眼,入眼即逝。無念無緣,就只是僵直停頓。樂曲中的停頓往往更有意義,空拍、露一拍,心跳悸動的瞬間,往往是愛情裡的高點;音樂情緒中的起落,山水留白的美。但不知為何放在人生中,這空白竟然如此慘白。
美似乎與我無緣,更或者,被凝結的空拍填入的想像,賦予了美。蒙娜麗莎微笑中,引人遐思的神秘,卻無可探知蒙娜麗莎泛起微笑的主因,是不是一塊美味的瑪德蓮?
《觀看之道》
前幾日,同朋友與過去社團學妹會面,雖是直屬卻想不出話題。眼看日期迫近,仍找不出個藉口抽身,硬著頭皮去了。多虧朋友於期間周轉,話題逐漸融洽,像是學妹品選的咖啡店內,老搖滾輕輕流瀉,嘶吼而出的青春憂慮,被藏到茶壺碰撞、話語疏密的空隙之後,薄薄地、淡化了。是啊,已不能自稱是少年,賺不到政府的優惠;再不用欺騙良心偷看謎片,開車、菸酒與色情刊物,被列管為「成人」向的事物逐一解禁,也再沒有魅力。身體可以遠行,移動範圍更廣更快卻無車代步;原罪般的刊物似乎也摸透看慣,失去魅力;被朋友奉為聖品的菸酒,仍高居祭壇,難以觸碰。回憶高翊峰的《如果艾雷,值得敘事》在暢快微醺的文字中醉去,也便足矣。
翻動菜單上成疊的茶譜,認知自己毫無見識與品味。沖一壺茶,品飲益發的茶香,將鼻子湊到杯口等待香氣化去的後味,再啜一口,想像屬於茶才有的苦香語境。
遙想氣味能帶意識遠走到異域,不是火泥炭的小島,而是某不可知的客家茶莊、被遺忘在童年裡的丘陵,或是川端康成筆下一團團濃綠渾圓的矮茶樹,從火車窗一閃而過,給人憂傷。
在陌生的茶譜前,我所選擇、購買的不正是對文字的想像?精緻的茶葉與香料遙遙呼應的是足以品嘗的嗅覺與味雷,失去以往的強烈喜好,受到乏味與迷茫而頓失的我的五感,又怎麼品得出發酵、翻炒再烘焙的時間氣味,我所經歷過得還太短、太短,回神過來,不知曲名的搖滾樂已消逝,流入悠緩的老爵士。
所以啊,你要做好心理準備.....回神過來,友人向學妹勸戒設計人生活的細節,貓打了呵欠嫌我們太囉嗦,借助牠牙齒上的細菌,都能成為我們的煩惱。微不足道的困惱咬噬生活,話語也漸不明晰,微微蹙起眉頭,想努力思索卻又無力抉擇,茶香溢散而出,甜點已經上桌。不知如何選擇,是欠缺對生活的想像。
選擇一個最保守簡單的路子,相當是揪起過去的自己賞巴掌,然而再逞強、闖蕩不都是證明諸多的無法?在無法之中,消磨掉耐心,變成一個磨破、發毛的老沙發,擺在店門角落不被重視,這又是:「我曾經嘗試過」之類的失敗藉口嗎?真正的放手一搏,是否是在有餘寬之下,做出可進可退的選擇,從容而有策略,想過好幾百次,但答案還是很模糊。
我吃了一口蛋糕,味道很複雜,開始想不懂有什麼事情簡單。明明世界嘗試單一化,統一化,每個人卻設法異質化,彷彿細胞分裂似的繁殖、增長,再重新交結成組織,個人、朋友、社團、社群、社會,如此複雜而單一,單純而又險惡。我舔舐叉子,想不出是什麼味道,香橙已佔據鼻腔,細軟的果昔是怎麼製成、放入什麼原料,我不明白,似乎也不會有機會明白。食客只負責吃,友人的勸練告了一段落,剩下學妹的獨白。
話題拋在空中,交錯交會,似乎也只是傾訴。沒有解方和解套,只有一張大得嚇人的談判桌,我們在微光下談論籌碼與契約,卻忘了。我們沒有一人是買家。
像滯銷的商品在貨架上等待出售,這樣的感覺墊在心裡好久、好久,走在滿是光害的百貨公司之間,建築物本身都會被汰換嫌棄,更別說廣告刊坂、螢幕、商品與人流,或許不到十年又成了廢墟,要人嫌棄。太舊,汰舊是跟不上時代,好像還來不及出貨,就被大量傾銷、報廢。要被流放去哪裡?南端、地球邊境還是釋出大氣以外成為太空垃圾?似乎沒有地方可去,就擺在生產線上,被叫罵、被使喚、被運送,最後銷毀。
對人生只殘存的想像,僅剩下如此,而沒有其他,更能捉磨的事物、氣味、形象與文字。三人的茶壺都已空去,話題也吞沒到腹底去冒泡,手摸摸口袋掏出錢來,付帳、離去。
怪了,方才修改舊文,發現舊文章還是存在氣氛和韻致。也不是說,現階段的筆法不好,某種程度有長進,只是失去了過往那種情調。修改出來的氛圍,倒是恰恰好,我得找回過去的感性力才行。
為什麼越寫越失去感性力,要哭了......是不是我閱讀口味改變的緣故,還是我的情感無法進入狀況?說實在,近期寫作感受也跟以往不同,過去書寫不會那麼多猶豫,只是把充沛的情感記錄下來,現在倒是追求精巧和隱喻,結果情緒被理性思維給打亂......這什麼破腦袋
有種,好不容易修練到新的技能,卻忘記過去的拿手活絕......
以前室有面,沒有點和線。把點跟線充實了,卻忘記當初怎麼創造出面.....
評論也卡在半路,沒想到寫到自己最熟悉的部分,倒是凌亂而毫無厚度。傳說中,太喜歡反而做不好嗎....
當初感性力最甚的時候,我應該是讀白先勇張愛玲等人的作品居多,外加大量的翻譯文學。閱讀僅在乎當下的感受或是精妙的語句,過去電影也欣賞得多,有事沒事就在看影集,現在倒是提不起勁看。一播放,就想到自己有好多事情尚未完成,人生像是災難。
準備備審時,非常密集地讀了很多作品,但是我不認為那有太大的幫助,也是從那一刻開始,閱讀不那麼容易進入狀況。除了讀孽子的那段時間,還會與角色同笑(即使讀完幾乎忘光)
去年下半年我幾乎都在讀非文學類的作品,今年上半年開始碰日本文學以及科幻。呃,思緒變得如此生硬,可能跟輸入腦內的餵料有關。稍微翻一下,去年真的看了一堆電影,我怎麼毫無自覺(震驚)
這幾年接觸比較感性的作品,是不是都是散文(思索)好像都是非故事類的作品
欸,我好像弄懂問題所在,可是不是很確定自己能否那樣書寫。從沒有用那種角度寫過,有點傷腦筋,我的思路怎麼這麼奇葩。
反反覆覆,似懂非懂……我的潛意識要我把評論完成,情緒上為書寫而懊惱,理智上告訴我該完成進度。我實在沒法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