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tuda
4 years ago
0804, 2020
latest #11
Latuda
4 years ago
雖然說今天沒做什麼事,但連續兩天都因為一些小狀況拖到快三點才睡,又必須要再早上七八點就醒。今天回家後終於被放倒,睡了四五個小時,到十一點多才醒來
Latuda
4 years ago
覺得這樣不行
Latuda
4 years ago
然後今天在找解離性人格疾患(多重人格)的過程中覺得有點沮喪,雖然說文獻資料跟研究都很多,但是沒有一個核心概念本身就讓這個診斷非常難以建立簡單好懂的邏輯。當然也有可能是花的時間太少所以還沒有找到太深刻的概念。
立即下載
Latuda
4 years ago
回家的路上買了柴犬圖案的識別證套。覺得很可愛。
Latuda
4 years ago
在文具行旁邊的政大書城買了兩本書,一本是蔡英文幕僚寫的「我的老闆是總統」(我就1450),另一本是Margaret Atwood的使女的故事
對,我還沒看過使女的故事。而我買的是漫畫版。超爽的。不用看文字也可以快速理解劇情,太符合我的需求(?
Latuda
4 years ago
Latuda
4 years ago
今天下午在看書的時候差點睡著。但坐的位置是在靠門的那一側。所以時常有老師出入。想說作為一個無所事事的PGY,還在那邊偷睡覺被看到有點慘。所以從頭到尾都努力撐著。比較開心的是找到一篇有意思的paper,在討論Magaret Mahler的Rapprochement(和解)與早期依附的關聯性。
Latuda
4 years ago
簡單講一下,在馬勒(Mahler)的理論中,孩子到5-24個月,會開始進入所謂的分離獨立期,在這個時間點的小朋友終於不會把媽媽當成是自己的一部分,會先從(1.)5-9個月大,理解母親(聞起來怎麼樣,摸起來怎麼樣)開始,並(2. )9-15個月大往外發展探索,把母親當成是一個基地,提供保護,從母親的反應去理解並認識外在世界。同時受傷後會回基地找媽媽呼呼,並且到最重要的第三個階段(3. )Rapprochement,在這個階段中,孩子漸漸理解到母親並不是每次都會回應自己。在此之前儘管理解母親不是自己的一部分,還是會把母親當成是自己的附屬物。在這之後孩子會重新回歸母親,尋求安全感,希望不被母親拋棄。但因為之前第二階段中對外在世界的練習,也會希望自己具有一定程度的獨立性。因此會形成Rapprochement。
Latuda
4 years ago
在Rapprochement中,孩子可能會一邊憤怒的推開母親,一邊因為失落而希望母親抱抱。在這一點上,我覺得跟親密關係極其類似。有點像是到底人要是個獨立的個體,還是是與母親為同一個個體。在發展上的這個階段最後以找到平衡為正常告終。但如果沒有成功在這個階段獲得緩解,例如母親過於控制,把孩子尋求獨立當成是一種對自己的拋棄,或是母親過於疏離,讓孩子曝露在一個推開母親就等於要死的環境中,會不會造成相對應的親密關係建立困難?我覺得也是值得深思的。
Latuda
4 years ago
但這都是我的猜測,在這方面我還是想要有寫paper的大手幫我驗證我的想法沒錯。(對,我看教科書就是要他們幫我背書(幹
Latuda
4 years ago
對了,上述的母親指的是主要照顧者。這個有點像是精神分析文獻上時常會有的名詞,我到現在還是覺得有一點點性別科版印象,但是要改動的話又覺得複雜異常。所以就先暫時沿用了,希望未來有更多人提出證據證明父親也可以去fit in這個角色。不要每次都是讓媽媽一個人負擔情感教育與核心培養的重責大任。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