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洞衍
5 years ago
[義大利電影課+雜事]
終於看完了,今年用《八又二分之一》和《慾海含羞花》作結感覺太完美
latest #26
黑洞衍
5 years ago
一直碎念去年柏格曼沒多看幾場,結果昨天想到去年這時候我還為了工作跟房子的事焦頭爛額,好像也無可厚非。(但就是很想任性大喊我才不要為了生活耽擱電影
黑洞衍
5 years ago
結果剛剛回家看到房間天花板漏水我要狂暴化了
黑洞衍
5 years ago
不要逼我處理生活!!啊!!
立即下載
黑洞衍
5 years ago
上方正對五樓的位置明明沒有洗手台,只是普通的房間,五樓地板甚至是乾的。和五樓住客討論完決定留給房東處理。還好我不用從窗台爬到五樓,但我現在就想騎車衝出去扛一塊遮陽板回來。(沒有要拍電影
黑洞衍
5 years ago
典型現代都市生活入侵焦慮症。每一次水滴進桶子發出聲音我就忍不住回頭去看。馬上覺得應該要有某人不想面對漏水的聲音跟事實,特地鎖上門出去夜遊一整晚不回家的故事,怎麼怕成這樣啊。
黑洞衍
5 years ago
還在滴,我要瘋。
黑洞衍
5 years ago
-
黑洞衍
5 years ago
小記一下喜歡的程度跟感想,有雷。

《義大利電影課》★★★★★
《不設防城市》★★★★★
《火山邊緣之戀》★★★★
《德國零年》★★★★
《單車失竊記》★★★☆
《費尼茲花園》★★★☆
《義大利式結婚》★★★★☆
《退休生活》★★★☆
黑洞衍
5 years ago
《浩氣蓋山河》★★★★★
《戰國妖姬》★★☆
《生活的甜蜜》★★☆
《慾海含羞花》★★★☆
《八又二分之一》★★★★★
黑洞衍
5 years ago
有些東西沒當天記下來真是失策……但我這幾天都睡眠不足,又好懶得打字……
黑洞衍
5 years ago
【慾海含羞花】

看了費里尼再看安東尼奧尼的溫度落差好明顯。安東尼奧尼的電影裡,聲音只在他們需要的時候出現,彷彿神祇受召喚而來。(那些黑夜裡因風彼此碰撞的鐵旗桿!)
https://images.plurk.com/7Fbh2xTTtUex0x8FSvl4AD.jpg

他電影裡的女人也如同這些聲音:獨立於人群與畫面,受不安折磨而顯脆弱。然而脆弱非指其生理或心理有所欠損,而是他們和表層世界的聯繫正出於自願與非自願地逐漸逸散;《慾海含羞花》如此,《紅色沙漠》則更甚。是否有意和女性特質連結?也許有或沒有。
黑洞衍
5 years ago
想到之前《紅色沙漠》講座上提到安東尼奧尼電影裡關於飛行的慾望。這部片也有。
黑洞衍
5 years ago
【生活的甜蜜】

沒有給這片太高分數因為我不怎麼同情馬切洛。

男人──尤其是順性別異男──厭女以自恨,《生活的甜蜜》映照了這種情況在某些產業特別嚴重:越傾向將自身與他者的關係浪漫化,就越易錯認其應有的掌控能力;逃避自身對不幸的責任、無視被剝削得更徹底的人。更不用提這些高社經、高知識族群之中,有些人羞辱他人沒有理由,純粹因為「他有能力」。
黑洞衍
5 years ago
「理想中的女人都該像東方女人,同時是女神、母親、情人、女兒、朋友,繾綣在你腳下就讓她滿足。」

換做別的場合、當著艾瑪的面,馬切洛也許不會如此露骨地贊同。然而那個夜晚,和他新認識的朋友們相比,艾瑪就成了馬切洛無能改變的舊生活秩序的具現化象徵。

如同他困守新聞/文學之間,馬切洛不滿於穩定關係(認為艾瑪綁住他);對女神的追尋又無法得到回應(向女星求愛不成反挨揍);和艾瑪吵架時又怪罪艾瑪將「母性的愛」強加在他身上。不管是沒有自信或是沒有能力,馬切洛都沒能甩開他亟欲擺脫的一切。
黑洞衍
5 years ago
斯泰納的死必須如此極端,因為他正是馬切洛理想的化身──受尊敬的作家身分、上流有趣的交友圈、溫馨的家庭──馬切洛想像他在斯泰納的位置上就能得償所願,獲得安定與滿足。

值得一提的是,儘管馬切洛風流,他並沒有排斥成家,前提這個家庭必須滿足他的虛榮、滿足他對安寧的想像,否則他仍會像抗拒艾瑪般背離家庭,對馬切洛來說,成為他自己父親一樣的化身恐怕不是多光采的事。
黑洞衍
5 years ago
然而馬切洛的典範斯泰納不只自裁、還槍殺兩個稚子,理想破滅的雙重恐怖終於促使馬切洛走向完全不同的路,也鋪陳最後派對放縱的戲碼。

馬切洛追尋女人, 又怪罪女人,到最後甚至只能用羞辱發洩他無能改變的苦悶。他所處的環境也是如此,以醜聞和緋聞博取版面的「新聞業」和包裝欲望「廣告業」,在鼓動人們瘋狂這點上並無二致。
黑洞衍
5 years ago
本來對噴水池那幕抱持期待,結果最經典的反而是大雨之中眾人在奇蹟之地等待聖母顯靈。費里尼深懂如何拿捏群眾聚集的氣氛,複數人類只要待在一塊,就會產生無法預料的巨大力量,促使個體做出他們從未想過的事情。《生活的甜蜜》裡拍攝了群體的暴亂及狂喜;《八又二分之一》則有靜謐與歡快。

大雨裡人人逃竄,還不忘在走前強行瓜分奇蹟之樹的一枝一葉。瘋狂是無處不在的,資本家在媒體及雜誌劫掠;名流縱情派對與酒席;普通人民則在目光能見之處緊抓他們自認該得到的恩惠。馬切洛處在所有人之中,正好是最尷尬的一個。
黑洞衍
5 years ago
所有的好感,一給這幕,二給馬切洛一行人從古堡離開時閃現的彩色。和安東尼奧尼不同,費里尼的黑白更多程度上反映出自然的真實──也就是說,我們很容易從他的灰階推想事物轉化彩色後的質地,費里尼也引導我們這樣想。

即使在室內,人們臉上的光影層次仍然分明;戶外則因為熾烈的陽光產生過曝。馬切洛等人狂歡後穿著禮服在清晨離去,突然出現的彩色完全應驗觀眾對色彩的每一分想像,卻又讓人物顯得更加不真實,彷彿古堡裡放出來的幽魂。

這是因為「自然的真實」在《生活的甜蜜》裡是重要的課題,例如斯泰納的錄音、結尾眾人穿越樹林來到海灘。(但安東尼奧尼的電影裡,這種聯想不是必要的)到《八又二分之一》時,黑白色調則擴展成為夢境/現實能夠流通的空間。
黑洞衍
5 years ago
好感第三就給斯泰納對艾瑪說的話:「說來奇怪,但我想我了解你⋯⋯有一天當你發現你愛馬切洛比他愛自己更多,你會非常快樂。」
黑洞衍
5 years ago
-
黑洞衍
5 years ago
雖然不是很愛《甜蜜的生活》,但《八又二分之一》又好看到讓我很想找機會去台中二刷⋯⋯
黑洞衍
5 years ago
平均來說我好像最喜歡羅塞里尼,雖然會想短時間再刷的都不是他的片。一是《八又二分之一》,二是《浩氣蓋山河》⋯⋯怪了我明明也和維斯康提電波不太合啊。
黑洞衍
5 years ago
安東尼奧尼因為太「自己人」了,絕對會偏心,就不放一起比較。
黑洞衍
5 years ago
-
黑洞衍
5 years ago
【德國零年】

雖然短,又讓人印象深刻。難忘艾德蒙對兄長喊:「不要失去你的勇氣!」

乍看之下艾德蒙是因絕望自殺,旁人的角度或許難以理解、也不認為有罪行需要讓十三歲孩童靠自殺解決問題。只有觀者知道,艾德蒙還執意從樓頂跳下的原因並非無助(他的兄姊正在附近焦急的尋找他,顯現家人對他的關心),而是要貫徹他的勇氣。

艾德蒙以為殺死父親是為了讓父親解脫,後來才明白自己太輕信他人言論。「結束生命對父親而言也可能是痛苦的,解脫只是為了滿足自己和其他人」,儘管我們不曉得艾德蒙是否意識到這麼深的地步,但他知道他的行為並不公正,這種錯誤在他的價值觀裡必須以性命相抵。
黑洞衍
5 years ago
驚人的是亂世裡,居然還有孩童固守這樣的道德。(從成人的角度來看,無論如何艾德蒙都是無辜的)成人即使對世界不抱希望,也很少執行自殺,而是讓自己苟延殘喘活下去。會求一死,多半也是為了不拖累家人或者完全失去生存意願。

像艾德蒙這樣,全然出於個人意志而放棄生命的人(而且還是個孩子),想必會被認為傻氣與不值吧,但這是一般人所做不到的。這確實是勇氣。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