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冷
政治歸政治,藝術歸藝術?
上週六第55屆金馬獎不同國籍的得獎者與頒獎者在台上隔空交火,引起後續的漣漪與新聞報導,有許多評論認為該讓電影的殿堂金馬獎「政治歸政治,藝術歸藝術」。
不過,金馬獎會成立,為什麼不是金鼠牛虎兔龍蛇羊猴雞狗豬獎呢?這是因為「金馬獎」最早就是很「政治」的產物呢!
姑且讓我們暫時回到 1962 年的時空下,並且思考一下最初金馬獎設立時的考量基礎。隨著 1949 年中華民國到臺灣,兩岸也進入長時間的對峙(至今仍是敵對狀態)。當時的中華民國政府,希望可以透過影像的力量,以增加「自由中國」在世界上的能見度,並增加在華語世界的影響力,因此廣邀星馬港澳等地的華語電影參加。
因此金馬獎原本就是在「藝術」上與「政治」上都希望能將影響力提升到最高的想法才設立,在這55年之間,金馬獎也確實在眾多華語電影的獎項中,逐漸成了最重要的獎項。
不過,為什麼當初會選擇使用「馬」來做為意象呢?這可就更為「政治」囉。由於當時「金門與馬祖」兩地,是所謂的戰地前線,使用「金馬」兩字,除了是金門與馬祖兩地的合稱外,也是期許當時的電影工作者能像前線的軍人一樣,將文化的力量化作武器,發揮最高的力量囉。(啊實在是hen會用諧音,當然還有重要電影獎項,不少都是金開頭的,坎城金棕櫚獎、柏林金熊獎等
時至今日,每年金馬獎都會有許多電影工作者,會藉著這個重要場合,讓他們關心的議題得以被看見,「LGBT」、「環境」甚至是敏感的「兩岸關係」,這可得歸功眾人的努力,讓藝術得以透過其影響力去撐開「政治」的空間,讓「政治」無法反過來干涉「藝術」囉。
順帶一提,其實金馬獎在 1989 年曾經嘗試頒發最佳外文片的獎項,也確實選出了得獎者,但最後在眾多考量下沒能繼續,在官方的特刊歷屆得獎名單上也沒有留下紀錄。還真是差點就成了 #世界的金馬 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