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拖到現在才看《你孩》,覺得我自己應該是屬於那種想等主流熱過後,自己再慢慢看的類型,每次很夯的影劇都不會特別想在踩在主流線上看XD,想一個人慢悠悠的步調前進;但《你孩》或許也是因為很久已經看過書了,所以覺得可以不用急吧!(?)昨天加今天看掉兩集,但實在太想睡了,之後再來補(欸
#原著
說說小說版,還記得當初買的時候正是剛發行的時候,當時這本書雖然沒有現在這麼夯,但記得也是有一定的熱度(再加上插畫封面很吸睛!),個人比較喜歡舊版的封面,還記得當時這本書也有造成一段熱議,有了影劇之後又更熱議了XDDD
以前買這本書時,其實還蠻不想讓人知道我買這本書的呢,書中的各個短篇都可以看見一些相似的家庭縮影,所以當初買這本書的時候,我所好奇的其實是,在相似的處境中,那些孩子最後的結局都怎麼了,又或是他們有沒有走出來等等
小說看完後喜歡的反而是作者朋友的故事,其它短篇幾乎都是BE或不了了之(也是不意外啦...),真要挑短篇喜歡的大概是茉莉跟陳小乖吧,作者朋友的故事我可以看到他走出陰影的例子,小乖則是用自己的方法摸出路(即便有些歪,但我仍覺得他找到了自己的生存方法),最後的茉莉也屬於好結局
在看電視劇的時候,還是會不自覺的在腦中對應小說XD,我一開始以為遙控器這篇是小說中 #蔡偉漢 的短篇,因為想到控制狂媽媽、被迫與朋友和女朋友分開等等
看完第一集回去翻小說,才發現原來《遙控器》的主角是紀小弟,但整體的故事架構比較像蔡,但角色的特質可能比較貼近紀小弟,小說中的蔡小弟性格更偏激,不像《遙控器》的主角是無助的聽從媽媽的類型
話說這一篇改成有些魔幻的《遙控器》的風格,真的讓我蠻吃驚的XD,可能好久以前先看過書的關係,編劇這樣真的蠻厲害。
不過吳曉樂之前在訪談中也講過,這些故事給電視劇就是電視劇的了,他們是新的故事,有點作者已死的概念,但兩種方式都各有他們的特色。
看第一集的時,就覺得主角與媽媽的感覺都有些生硬(小孩比較硬),有時候看起來就會覺得僵僵的XD
看到中間的時候覺得演小嵐的孩子很可愛(還跑去估狗了下),但是演技的感覺也是稍微有點硬硬的,中間講到兩個人的感情這段覺得超可愛的XD,然後我也羨慕小嵐的家(欸
整集看完最有感觸的不是小孩的橋段,而是紀小弟長大後的段落,縱使才佔了影集最後的篇幅,但是覺得最人捨不得的才是最後的段落哇,甚至讓我覺得強過前面反覆自殺的橋段
最後長大後的紀受到他人鼓舞,想將遙控器拿走,將屬於他人生的遙控器(選擇權)拿回來,在開保險箱密碼,以及偷遙控器前紀搜尋小嵐的段落,才是個人最喜歡也最有共鳴的。
縱使紀身邊已經有了女友(不是小嵐),但他還是會忍不住回頭,思考若過去選擇權沒有被剝奪,或許事情會不會不一樣,或許他身邊站的就是小嵐了
開密碼的段落,則是覺得遙控器已經成為他的心理陰影,要拿回自己的選擇權的同時,或許也會回想起過去被控制的那段時間,以及錯過的那些好友與戀人
寫到一半我真的覺得《遙控器》比較像蔡的故事說,整體的故事架構跟角色(一開始還真的以為是這個),而且《遙控器》中紀有提到若消去跟小嵐的回憶,他會恨他媽媽一輩子,小說中蔡的開頭就是直白的表述「我恨我的父母」,而且最後生活只剩媽媽的蔡也是一直嚷著想自殺
再翻了小說發現紀小弟名字也不一樣XD anyway反正我還是把他們當不同故事看吧哈哈哈
#穿插閒聊
寫了1的觀後感後,就想先pass2繼續看片,今天看完《茉莉的一天》看的我好心塞啊,我在小說原作對茉莉的故事蠻有好感耶TT 現在真的是看的我極心塞,一方面也是茉莉這集是我最有共鳴的一集吧
現在3集看完,覺得演技都有長足的進步,目前畫面上跟配色我最喜歡的就是《茉莉》,淡粉色的配色覺得有點《布達佩斯大飯店》的感覺,整體的視角我也很喜歡~(但故事就555看的我好心塞啊
#貓的孩子
二集的兩位大小演員張力都很強,鐘欣凌原本演技就很好(角色也很合她)但小演員劉修甫也真的讓我很吃驚!讓我想到以前看《他們在畢業前一天爆炸》的紀培慧
貓的孩子相較於原作算是改編較少的了,而且也不像《遙控器》會有兩個故事合而為一的感覺,即使影劇跟小說一開始的家庭背景就有些不一樣,但電視劇版本的還是有緊扣原作的核心概念
不管是小圓媽對爸爸的小心翼翼及畢恭畢敬,還是阿衍的懦弱與膽怯,兩個人演戲的張力都很足,第二集魔幻的部分也相較於另外兩集少了一些,所以我覺得看起來比較樸實,情感比較真切
後面阿衍貼在媽媽背後睡(不免也讓人聯想到貓),以及模擬考考了滿極分後在家族面前自信的反差,都讓我覺得這個小演員真的演得很到位!()
《你孩》在正劇中都有穿插著非現實的橋段,雖然《貓》不像《遙控器》有那們明顯的奇幻劇情或道具(遙控器等)但虐貓以及腦海中的平行世界,就是第二集中的非現實劇情部分
btw選角的部分,個人也覺得家教老師的選角跟原作的蠻像的,原作中家教就是作者本人,而戲中的老師給我的感覺就很有味道,即使想要試圖跟家長說明成績不一定要為上,但還是無能為力的感覺~
#茉莉的最後一天
目前看到第4集,但《茉莉》仍是我目前最喜歡的一集,除了電影本身的配色跟視角外,《茉莉》相較於其它集也是更為特別的一集。
《茉莉》的構圖以及視覺配色都會讓我想到《布達佩斯大飯店》粉粉嫩嫩的,我目前看覺得不同集數畫面的顏色也都不一樣,讓我覺得很喜歡~覺得都有對應主題與情境,真的是相當用心了!
《茉莉》也是一開始孩子就出場(自殺)的一集,其它集小孩都占有很大的份量與比重,而《茉莉》這集主要的視角其實是媽媽,這一點倒是與原作相同,原作中《茉莉》的故事也是以媽媽的故事為主,但小說中的這個故事比較屬於Happy Ending哇T.T
小說版的《茉莉》跟影視版的《茉莉》真的反差太大讓我覺得很難受,如果先把電視劇單獨分開看,我目前最喜歡的還是《茉莉》就是了(欸), 一方面,也是《茉莉》的劇情共鳴跟哭點比較多吧
劇情中,我覺得有許多媽媽字問自答的鏡頭,不管是真的自白或是其它鏡頭,整集最喜歡的鏡頭,就是茉莉媽對著老公講話,面前一面大鏡子外,側邊還有一面小圓鏡,當時他剛好在對老公提問,而那個畫面正好看起來也像是他在對自己提問。(這一幕超像寂寞拍賣師期中一幕ㄉ!)
當他媽媽開始追查為什麼茉莉會自殺時,其實我一邊看就一邊覺得,她除了想了解茉莉的死因外,或許更想知道的是「她哪裡出錯了」,身為菁英又曾為美國碩士的她,竟會讓孩子自殺,我想這才是最在意的吧
《遙控器》跟《茉莉》的家長類型有些相似,卻又有點不同,《遙控器》中的紀媽媽也是控制狂類型,但若不是拿到遙控器,她至少也還不會做出監視孩子的行為,而《茉莉》中的林媽媽則是已經用監是來體現她的控制慾
《茉莉》的媽媽也是我看的最不舒服的ㄧ集,除了控制慾外,還有今天某件事情出錯了(茉莉自殺),她也會毫不自覺的認為「不是自己的錯」這一點,讓我在看劇時是最為感到噁心的吧
每一集都會有一些不同的台灣家長面貌,在每一集我也多能窺見一點自己家庭的樣貌,看一看真的會覺得,這些家長真的是不知道為誰而忙為誰而活耶,大部分都是過分在意世俗價值觀,被社會的主流想法綁架的人
若要給這些家長一個形容詞我大概會說是「害怕」吧,套用在現實生活也是如此,他們都在害怕,害怕孩子們捉摸不定的未來,害怕孩子過不好穿不暖,當害怕跟愛糾纏在一起,就變成了「為了你好」的模樣,這也是在劇集中最常看到的話(我也超討厭這句哈哈),有的時候這些大人只是缺少了一些力量,一些相信孩子的能量
其實有時候也會覺得矛盾,明明有些父母自己學力也不高但也能有一番成就,還是仍然會要求小孩學歷,或是大部分以過來人的經驗,用曾發生過「因為沒有學歷而吃虧的事」,去強加於孩子學歷(像第4集的孔雀)
看到《茉莉》的媽媽說著:「要不是你我早就是博事等Bla bla」話時,自己也蠻有感的,身邊也有不少大人曾說過一樣的話,「要是沒有小孩我早就是大富翁了」「要是沒有小孩我早就是作加了」云云
其實以前聽到多少都會覺得這些人仍然沒有放下吧(?),就像是小小的遺憾一樣,而且每當我聽到這些話的時候,多半都是女性,聽到《茉莉》中林媽媽說的話又不免讓我想到#82年生的金智英
媽媽真的是犧牲的很大,以前曾說過「要不是有小孩我就有機會成為作家了」的長輩很讓我印象深刻,她真的是我遇過相當有魅力的女性,不但有知性,同時也很有生活品味跟享受生活的態度,在與他人的相處上,就是相當健談有魅力的人,結果她也說了一樣的話也讓我很震驚
雖然《茉莉》最後也算是勉強的HE,撇掉天人永隔不算的話,至少最後他們是有相互理解的了;最後林媽媽在探索茉莉的死因時,也讓我蠻驚訝的,原本還以為會是什麼其它原因,結果是小說,但我想讓茉莉自殺的主因,並不是一次性「不能給喜愛的小說家看自己的小說」這件事,而是她想到若未來又有同樣的機會時,她可能還是會因為媽媽的陰影,而沒辦法把握同樣的機會時,那她的小說路其實也就斷了
最後的小說感想,也讓人很心塞,但可以理解(?),她創作是因為她痛苦,是痛苦選上了她,希望自己的創作可以鼓舞其它人,但同時也不想被痛苦的來源(媽媽)看到
寫小說對茉莉來說也是一件揭傷口的事,就像讀這本小說或電視劇,對台灣大部分的小孩跟家長應該也是一件揭傷口的事吧ˊˇ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