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實在在🔥
6 years ago @Edit 6 years ago
[紀錄-其實比較想發CWT的文]
最近看了電腦玩物的文章:HabitLab 來自史丹佛大學的時間管理工具,實驗改善上網習慣因此試用文中的軟體HabitLab管理時間,使用一周發現對我很不管用,一栽入文章閱讀,便會無視時間計時,好奇心似乎足以殺死時間管理。
latest #48
實實在在🔥
6 years ago
HabitLab的優點能了解瀏覽的網頁頁面,花費多少時間。

為何覺得他不管用,主要原因是自己並沒有瀏覽特定網站的習慣,對於一個好奇的主題,會使用搜尋引擎,探索多種相關內容,直到滿足疑問為止,才會放手,通常一個主題的獲得並不限於社群,也可能來自書本的某段文字,或是影視節目的討論啟發。
實實在在🔥
6 years ago
我同時注意到最近查資料變本加厲,會好奇新聞的原始來源,是經過第幾手的資訊?

會發生這樣的原因,起因是「媒體亂象」、「內容農場」,辨別資訊的真假,直覺認為很重要,並非拒絕閱讀內容農場或是聳動標題的新聞報導,真正該探討的是觀看動機,獲取該資訊的目的為何?
實實在在🔥
6 years ago
數位時代的媒體和資訊素養的翻譯文章提供三個基本問題判斷資訊的確實性:
1. 作者是誰?
2. 這個訊息的目的是什麼?
3. 這個訊息是如何構成的?

※相關探討的補充:英國研究跟日本醫學博士要聽哪一個?3大關鍵,提升...
立即下載
實實在在🔥
6 years ago
我覺得這篇文章很棒的部分在於提供原文出處,以閱讀全文的方式,告訴閱讀者,如何獲取這篇文章的管道來源,原本我單純的以為是CONCERT這個網站作者群撰寫的稿,事實上他們只負責翻譯部分文章,分享來自國外的資訊文獻,鼓勵閱讀者自主「閱讀原文」

我得承認,需要思考的英文長篇文章閱讀,讀起來很頭痛,為了滿足求知慾,再怎麼難啃,也要用盡方法弄懂,以前我的英文能力主要用在單字查閱圖片,現在回歸根本,了解文章的前後文,以前弱弱的文法問題也浮上檯面(攤手
實實在在🔥
6 years ago
以這篇整理翻譯文章為例《為什麼讀過的東西一轉眼就忘記了?》,不知道為什麼,看到作者留下「參考報導」,情緒略有躁動,比起使用「參考」,比較希望作者能使用「原文出處」、「資訊來源」;或許使用「參考資料」在我的感覺中,應是從不同的對象獲取訊息,經自我吸收咀嚼的過程,重新詮釋個人觀點。
https://imgur.com/KeWxm9Q.png
實實在在🔥
6 years ago
然而這篇文章再閱讀的當下,第一印象認為是Mumu Dylan的個人觀點,文章最後提供的「參考報導」,似乎加深誤會,直到點下連結,才發現原來我閱讀的是翻譯整理文章,快把我對作者獨立思考的信任還來,或許是自己的一廂情願,才產生被欺騙的念頭。
實實在在🔥
6 years ago
相同的翻譯文章,《為何我們總是記不住自己讀過的書?》這篇相對表現得比較好,翻譯的如何就不討論
https://imgur.com/rhIYGXq.png
分別註明撰文作者與翻譯者,缺點是沒有原文來源。
實實在在🔥
6 years ago
儘管不好的感受是個人主觀的意識,但因為這篇文章,讓我開始思考,閱讀文章真的有內化成知識嗎?還是只是浪費時間在滿足好奇心(慾望)?

打到這裡,又會想著節錄文章中的片段
實實在在🔥
6 years ago
"身處在網路時代,「回想記憶」(recall memory,大腦自發性喚起資訊的能力)變得不是特別必要,雖然它仍會用在某些瑣事或待辦事項上,但霍瓦特認為整體來說「再認記憶」(recognition memory)更為重要,因為「只要知道資訊從哪裡找,就不必真的靠大腦回想」。"

"網路已經成為一種外化記憶:「當人們預知如何獲得資訊時,他們對資訊本身的回憶程度就會降低。」而在網路出現以前,娛樂產品也相當於另一種外化記憶:查找資料讓我們不需記住某本書的某句話,錄影帶讓我們輕易地觀看電影或電視節目。現在透過串流媒體和維基百科,大幅降低人們必須牢記文化的必要,也降低遺忘事物的影響程度。"
實實在在🔥
6 years ago
"《晨間新聞》(Morning News)編輯妮基塔‧巴克沙尼(Nikkitha Bakshani)在〈過度閱讀障礙〉(Binge-Reading Disorder)一文分析了統計數字的含義,她寫道:「閱讀是個微妙的詞,而最常見的閱讀方式就像消費一樣:我們之所以閱讀,尤其是在網路上瀏覽,僅是為了獲取資訊。除非我們『堅持不懈』,否則這些東西並不會成為『知識』。」或者像霍瓦特所說:「這並不是真正的學習,而是一種短暫的體驗,讓你覺得自己好像學到了一些東西。」"
實實在在🔥
6 years ago
"保羅有一本“書之書”(book of books),上面記錄自己高中以來讀過的所有書——這就類似於某種形式的外部化記憶了。“在一生中的任何一個特定時間點上,它都能直接地讓我回想起之前讀書時的心理狀態與地理位置,”她在《我與書之書》當中如此寫道,該書主要討論的就是她的這本閱讀記錄。“每一條記錄都對應一段記憶,如果不這樣做的話,隨著時間流逝,它們便會遺失或淡化。”
實實在在🔥
6 years ago
談到閱讀文章或看影片的習慣,我偏向紀錄手抄裡面的引起我共鳴的詞句,類似《語錄集》的筆記本,從2012開始收集,快寫完三本,每本有48頁的筆記本,另外我還有一本觀賞電影的紀錄本,我只能從電影名回想圖像片段,故事內容十分模糊。
實實在在🔥
6 years ago
現在已不會執著書本能獲取多少知識,內文啟發比起純粹的知識更容易留下印象。第一時間的閱讀,似懂非懂,讀完若沒特別筆記,便隨時間淡忘。
實實在在🔥
6 years ago
獲取資訊並非真正的學習,這篇文章寫到這已花費2小時,之後經過看電視吃晚餐的放鬆,腦袋一閃,提出疑問:這篇紀錄的目的?我為了什麼而閱讀?
實實在在🔥
6 years ago
「閱讀的初衷是擴展視野,探索事物的源頭脈絡,充實自我」
實實在在🔥
6 years ago
閱讀習慣並沒有從小養成,真正開始深度思考,從2017年才開始,在這之前,我喜歡收藏書籍,每本書淺嚐幾頁,沒有品味完的一天,比起看書,我更偏好玩樂多點感官體驗,去年真的是動盪的一年,想嘗試Editorial Illustration,因為創作低潮,突然不會畫圖,腦內的想法與點子每天都在打架,畫面難產,並短暫失去判斷能力,至今仍在復健,持續將閱讀的內容內化,用自己的語言表達看法,重新塑造屬於自己的世界觀。
實實在在🔥
6 years ago
https://imgur.com/NVsphRW.jpg https://imgur.com/95ACcs7.jpg
▲CWT擺攤,無法靜下來看書,默默地畫起場內的各種鞋子?
任性的我,不再急著畫一張圖,用紙筆隨意地記錄生活,「在在」的取名真是徹底展現我的行為,創作能量依賴不受控的情緒,畫得出來的時候,即是放下雜念的無懼。
實實在在🔥
6 years ago
我以讀心理學、語言學、文學、人類行為、親子教育為由,延長畫圖的動機,但讀得不太認真,轉眼就8月中。另一方面是認識自己的成長過程,以上述所學作為創作題材,對我而言,應該要花不少時間內化重組腦袋的資料庫,儘管已經找到創作的主要方向,畫圖的技術弱點就留在作畫時去打擊信心,總有辦法的,想太多,並不適合腦袋簡單的我。
實實在在🔥
6 years ago
我喜歡聽人討論,也希望自己逐漸有能力分享見聞,如果相對過去沒有任何成長,會很不服氣的無法接受,盡可能地達成目標。
實實在在🔥
6 years ago
──────<拉一條線> ─────
前面以自己的經驗為主閒聊,後面純粹是文章閱讀的節錄
想記錄的東西太多了!
實實在在🔥
6 years ago
什麼是媒體的社會責任?為菁英服務,還是為公眾服務...
社會責任論可以理解成對古典自由主義的反省和補充。古典自由主義認為,媒體不是政府的傳聲筒,不應該像威權主義或後來的共產主義所說,被當作貫徹政府意志的工具。而是應該構成一個「思想和資訊的自由市場」(a “free market place” of ideas and information),讓真相顯現,讓真理越辯越明,進而扮演類似「第四權」(Fourth Estate)的角色,去監督、制衡政府的作為。
實實在在🔥
6 years ago
什麼是媒體的社會責任?為菁英服務,還是為公眾服務?社會責任論可以理解成對古典自由主義的反省和補充。古典自由主義認為,媒體不是政府的傳聲筒,不應該像威權主義或後來的共產主義所說,被當作貫徹政府意志的工具。而是應該構成一個「思想和資訊的自由市場」,讓真相顯現,讓真理越辯越明,進而扮演類似「第四權」(Fourth Estate)的角色,去監督、制衡政府的作為。
20世紀後在美國,人們卻慢慢發現,自由市場裡的媒體,雖然不再被政府干預,但卻因為媒體併購、所有權集中化,而產生言論市場被壟斷的現象,使得「思想和資訊的自由市場」不再多元,也不再真正自由。
基於對此現象的反思,社會責任論者指出,媒體不只要避免政府力量的干預,還要防範市場力量的不當干預。
實實在在🔥
6 years ago
【逆思媒讀】第39期:小編(不)好當?新聞粉專的...
未必了解議題,卻需做出評論,決定閱聽眾對事件的第一印象。
小編的引言導致:
-模糊事件焦點
-曲解事實原意
-過度簡化議題
-加深特定印象
實實在在🔥
6 years ago
以為是真理、其實是謠言! 聽信假專家 將使你離事實越來越遠!
科學的證據證明力其實是有強度的排序,由證據力由強到弱排序,依序是:系統性回顧、隨機分配研究、非隨機分配研究、個案研究、專家意見。因此,證據力強度最弱的就是專家意見。
實實在在🔥
6 years ago
一篇能源報導,到底要說故事還是塞資料?
精美的資訊圖表都會是誰在看?
人們會覺得一個議題很重要、認同一個立場,真正重要的是感性經驗上的啟發——不管這啟發是來自震撼的故事或是自己能信賴的他人。上述的討論點好像都和能源媒體當前的主要策略——提供的豐富數據和視覺圖表——等做法不太一樣,畢竟,要吸引人們對一個議題有興趣、有所行動,冰冷的數據和大量科學資訊幾乎難有用處。

然而,這並不表示科學數據不重要,媒體報導中對於客觀事實(如各種數據質)的掌握乃是基本要求。毋寧這麼說,如果一個人對環境議題毫無熱忱,那丟再多資訊在他眼前都沒有意義;只有當他想要認真付諸行動時,這些數據和圖表才能成為培力過程的有效資源。
實實在在🔥
6 years ago
當媒體不被人民擁有,第四權怎麼彰顯?——為什麼台...
民主社會藉由摸索而前進,沒有一個其他國家的模式拿到另一個情境能完全適用,制度的設計需要放到社會脈絡下被實際檢驗。
實實在在🔥
6 years ago
為什麼「縣市長排名」並不能反映真實:淺談民調抽樣統計常識─民調的抽樣問題:沒有考慮到抽樣誤差。
當信心水準在95%時,每個縣市的抽樣誤差為正負3.1至4.2個百分點。
實實在在🔥
6 years ago
讓我們假設一下「真實狀況」:一個縣市有100萬人,然後有60萬人對縣市長滿意,40萬人不滿意,真實滿意度是60%(這個真實的數據,我們稱做「母體平均數」)。假設今天我們從100萬人當中抽1000位左右出來,我們不可能剛剛好抽到600個人是覺得滿意而400個是覺得不滿意,有可能某次調查「剛好」都抽到一些某類相同意見的人,有時候會抽到那40萬說不滿意的人多一點,有時候抽到那60萬說滿意的人多一點。統計學家告訴我們,如果我們抽樣「無限多次」,把每次抽樣得到的平均滿意度都記下來,這無限多次抽樣得到的滿意度會呈現常態分布(可想像成:把這無限多次的滿意度平均起來會接近真實的60%)。不過,最大的問題就是——我們每個民調都只能抽一次!
實實在在🔥
6 years ago
〔雜談〕我在網路新聞業工作的這一年
當大眾已經習慣能夠免費閱覽新聞時,何以要他們願意付錢來觀看這些內容呢?而這些內容值得他們付錢嗎?

遊戲產業早已發現,假性的免費比起收月費(訂閱)還來得賺錢,因為使用者更願意付出金錢(點擊)來享受遊戲,靠抽虛寶(點閱)所造成的爆炸性成長遠比收月費賺得要多很多。
實實在在🔥
6 years ago
〔人類觀察〕無限猴子與網路垃圾資訊上千萬的人們每天敲打著鍵盤、手機螢幕,在網路上創造出新的資訊,複製、轉載、改編、整合,一天創造的資訊量可能你一輩子都無法閱讀完畢。在巨大的資訊產量中,唯獨缺乏的是一個判別這些是否有意義的存在。

事實上,絕大多數的網路新資訊對於你的生命都沒有任何幫助或意義,政客失言、社會新聞、藝人緋聞、網紅搞笑片、大大小小的地方事件……知不知道都不會影響日子過下去。這些訊息充其量對人們來說只是娛樂性質。就像沒有營養的垃圾食物一樣塞滿腦中,甚至讓人難以判別對自身來說有價值的事物、對資訊變得麻木。
實實在在🔥
6 years ago
資訊真假難辨,培養下一代媒體素養刻不容緩什麼是「媒體素養」(Media Literacy)」? 現時一般都會採用美國民間組織「媒體素養中心(Center for Media Literacy)」的定義,他們認為「媒體素養是二十世紀的教育理念。 它提供了一個框架,媒體形式不拘——由印刷到影視到電腦網絡,來獲取、分析、估量、創造訊息。 媒體素養建立了人們對媒體角色的理解,同時也是民主社會的公民賴以問詢與自我表達的必要能力。」媒體素養不是一個獨立的學科,而是一種可放在不同學科當中的學習方式,其目的在於讓學生可以藉由不同的學科學習,得到媒體素養的培育,從而讓他們掌握怎樣在浩瀚無邊的資訊世界,分辨真偽,並讓資訊可為己所用。
實實在在🔥
6 years ago
社群使用的相關報導:
玩太多IG引發潛藏恐懼︰害怕錯過了精采人生英國皇家公共衛生協會近期公告了一項針對年輕人使用社交媒體時心理健康的調查研究,發現Instagram在眾多社交媒體中「脫穎而出」,成為了最影響心理與精神健康的社交媒體。研究指出,以相片為主的Instagram,雖然可以為用家帶來了自我表達和自我認同的空間,但同時亦帶來高程度的焦慮、抑鬱、欺凌等問題。
實實在在🔥
6 years ago
Instagram ranked worst for young people’s mental hea...上篇文章引用的調查研究文獻
實實在在🔥
6 years ago
Facebook and Instagram roll out new features to help...根據"Primack pointed out that it's not clear from the research that providing feedback will change behavior — if users are even aware that the features exist...."的段落,延伸閱讀下面的文章
實實在在🔥
6 years ago
Consumer Warning Labels Aren’t WorkingBut are our current warnings effective? Do they convey sufficient information for individuals to balance the risks and benefits? Our answer is a resounding “no.”
但我們目前的警告有效嗎?他們是否提供個人足夠的訊息,平衡風險和好處?我們的答案是徹底「不行」。
實實在在🔥
6 years ago
Our reasoning is that the present system fails miserably at distinguishing between large and small risks. A way to understand this is what we term wolves and puppies.
我們的推論是目前的系統,區分大風險和小風險是極為的不管用。我們可用術語《狼與狗》的方法去理解。
實實在在🔥
6 years ago
Wolves are rarely seen but may eat your sheep — and perhaps you as well, according to the fable of the shepherd boy. Puppies occasionally nip, but when they do, the results are rarely serious.
也許你能根據《放羊的孩子》的故事,狼可能吃了你的羊,但狼並不常見。
小狗偶爾會咬人,但一旦他們咬你,結果很少令人擔心。
實實在在🔥
6 years ago
The problem with our present warning system is that it shouts “Danger!” for both wolves and puppies. Such a system is of little value; people quickly learn to ignore warnings since they encounter vastly more puppies than wolves. The result is that when a wolf is truly present, people pay little heed.
實實在在🔥
6 years ago
我們目前警告系統的問題是狼和小狗都會發出「危險」的叫聲。這樣的系統沒有太大的價值。人們很快學會忽視警告,因為他們遇到狗的次數比狼來的多。結果是,當狼真的出現時,人們很少留意。
實實在在🔥
6 years ago
──────後記──────
為什麼過這麼多年,才覺得看得懂英文很好,雖然不排斥看英文,但讀的不順暢,非常討厭。
以前憧憬國外,但現在不會將外國想得多美好,每個國家都有正反兩面的文化與生活,以及努力生存的人們,儘管如此,我依舊有出國留學的念頭,等我工作一段時間,再思考出國念書是要獲得什麼,有錢十分重要!

這次CWT擺場,第一次花費自己努力賺的錢,買喜歡作者的商品,既踏實又實在,以前獲得的錢(ex.學業獎學金、助教工讀、比賽獎金),雖然定義也是錢,但拿到錢的感覺沒有重量,輕飄飄地像零用錢,買學習的教材,緩緩一點一滴地花完

擁有錢不僅能買想要的東西,付起生存的基本開銷,盡國民義務繳稅(艸),我希望自己每年都能包紅包給家人,並小額捐款給慈善機構幫助他人,這是我的小目標,轉眼就已經8月中了。
漣漪☂
6 years ago
上過媒體素養的課(課名是媒體識讀),真的很不錯的課,太需要分辨、解讀資訊的能力。
實實在在🔥
6 years ago
ksjh: 大學沒上過相關的課程,對媒體有初步的認識已是忙的焦頭爛爾的大四上,學校安排的跨領域課程,課名是多媒體新聞與實作,藉由課堂老師推薦《見樹又見林》一書,初步了解到自己並不擅長做問題探討,缺乏分析的廣度與深度,衝擊性的學期作業,體驗到拍新聞做採訪的不易,最近還被念社工系的弟弟調侃:你不適合做學術研究(X

比起不適合,更在意內在缺乏什麼,很慶幸有接觸到那門痛苦一學期的課,查覺到自己的長期忽視的問題,就一點一點改善吧!
漣漪☂
6 years ago
啊...《見樹又見林》我書櫃有一本,意思是沒看完orz
但這本是社會學老師推薦的書,教新聞的老師會推薦這本,表示對新聞有某種使命感,認真當第四權看待的那種(但我書沒看完還不能篤定的這麼講=3=)
實實在在🔥
6 years ago
ksjh: 書的內容,我其實已經忘的差不多(有時間會再去回翻),只記得當時那本書的內容有幫助到拍片,為了完成作業,幾乎變成我的聖經,盡可能將書中的內容實踐,最後新聞有勉強符合老師的標準順利過關,儘管老師仍說廣度不夠(X
實實在在🔥
6 years ago
───補資料───
淺談內容網站之外文翻譯內容網站的難處在於「內容的形成」,可以原創、可以翻譯、也可以轉載或叫他「整理」「策展」都行,原創當然是最難的,而且原創內容要好更是難上加難,主要是很花時間去想、去收集、去產生。
https://imgur.com/IkHUM4o.png
實實在在🔥
6 years ago
這篇是目前看過感到解釋「內容農場」最簡單明瞭的文章,沒有貼出來是我找不到...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