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迷霧森林,其實是我原本要拿來投稿這次《第20屆臺北文學獎》的標題。
可惜我忘了今年的12/31是星期日,也忘記年初的一例一修調整後,郵差先生周六日是不收件的。我是趕稿到昨天早上六點多,盤算衝刺修飾文章後能不能趕上收件時間才發現的,這次確實對我是慘痛的記憶。
提醒紙本投稿的親們,請記得台灣郵局的郵務也是周休二日的,蓋不到郵戳的。
1.
好了,來說說,對我來說「迷霧森林」一詞是什麼吧。
迷霧(FOG)兩個字,其實我是在<情緒勒索>一書中找到的定義:象徵著當人利用你的恐懼、責任以及罪惡感制約了你的行動,讓你模糊不清的只懂的妥協付出,滿足他人無止盡的慾望,只為求得自身那一點的安全感。
而當我看到這時,衍伸出了一個想法,日本青木原樹海是著名的自殺森林,但自殺率提高的現代,我們又何嘗不是在樹林裏呢?
每個人的期待與希望,就像一棵樹苗,然後那些責任感與罪惡感成為養分,把樹木灌溉成了參天巨木。於是家人的、同儕的、師長的、上司的乃至這個社會,總成了一片森林,密密麻麻的枝葉遮蓋整片天空,連空氣都飄散著恐懼的迷霧。
在伸手不見五指的這裡,我找不到辦法出去。
2.
我的家庭很傳統,在孩提的時就知道父母以成績做為衡量優劣的標準,我有個哥哥確實在這樣的教育下很成功,他成績優異鋒芒蓋過了不喜歡讀書一心嘗試藝術性事情的我(例如寫作又如舞蹈)
台灣的教育環境確實不太好,教改反覆改了幾次,我到現在仍然不明白有些課存在的意義是什麼。但我必須說,有些課業知識是基本,是這個社會交流的基礎水平,像長期的九年一貫的課綱下,國中小的課內知識是所有人都學習的,如果拿來寫作,不管運用什麼課程內容,它都能達到一定的共鳴。
所以學業的努力,是真的不該全面放棄。
並且學生是一個容許失敗的標籤,雖然在求學時壓力大的喘不過氣,但想想那些壓力是來自自己還是他人的期待?放寬眼界去看,社會普遍還是會說,他犯錯了但他還只是個學生;可沒人會再說出社會成年了,他犯錯了但他還只是個社會人。
義務教育過去後,高中和大學請為自己好好抉擇,學生的發展可塑很大,也有絕對的理由跟時間去衝刺學習。有些人懵懂的隨著潮流進了大學,終於察覺科系選擇不對了,暗自頹喪絕望,這很痛苦我明白,但請記得,真撐不下去也可以轉系。
說到底學生一職,其實跟各階段差不多,明白自己要什麼並且為此努力才是最重要的。
另外,現實面來講,學歷它是一個普遍性的社會標準,求職以學歷篩選是極為正常的,想要去撼動這個社會標準,真的是以卵擊石。
但我當時並沒有這麼深的體悟,因此深深失誤了。
我急於向父母證明自己,並為了區別和哥哥的不同,我確實更逃避了讀書一事,雖然不至於墮落到放棄,但就是不用心。
3.
逃避了一時,可仍舊要面對未來,當大考來臨,多方壓力積累,社會的眼光變得各外真實與刺眼,校名標籤的重要性成了至高無上,我這才發現我沒有足夠的堅強與能耐來與世界為敵。
我在寫作上有些小成就,網路上發表的文章有著漂亮的點閱數,校內基本是只要投稿只要徵文那就是榜上有名,校外也參加兩岸文學獎得了入圍複賽的資格,但我依然沒有實際的成績,就現實而言這些事我仍舊不夠出眾,不夠有資格去對抗社會對學業的價值。
我無法在一片質疑中,盲目相信自己繼續走在寫作這條路會看到成功,只是普通的學歷與學力,又沒點出社會的生活歷練,拿什麼拚?如此普通,在這行又如何能出線?
我清楚的知道而奇蹟之所以稱為奇蹟,那正是它微乎其微。
於是最後我失衡的屏蔽了堅持努力的訊息,我前後放棄舞蹈和寫作,在夢想的路上一瞬間全倒下了。
最終我也沒有實質成就,也沒有被認同,白白走了一遭。
4.
我放棄寫作後,開始隨著一般人的成長軌跡,半吊子的讀著書,按照成績挑了個大學,我心裡清楚我對自己的科系沒有期待,也沒有慾望,只是為了社會的一紙文憑。
然後走入畢業後,我又做普通的工作,過普通的生活。
正以為我會這樣順著平淡抱著小確幸過下去時,家庭裡又有了變化。
我媽生病了,病的很重。
並且家人提出希望我休學回家照顧她的想法,因為我上頭的哥哥正在為他的大好前程努力,而我未來能看見也是高不成低不就的,就好歹該盡盡孝道。
不過後來這事沒有成真,我還是念完了大學。
只是當時我意識到一件事,在世界的眼裡,我們太過渺小,不管如何去做,當群眾的利益大過於你自身時,把一個人作為交換並沒有什麼難,也沒有錯。
對於每一個人來說,最重要的都是自己。
在他人的人生故事裡,你永遠都是配角,取代或犧牲又有何不可呢?
那生為人生主角的自己,何時要聽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呢?
不過可能因為我最終沒有休學,好了傷疤就忘了疼吧,我把這個警訊忽略了。
5.
直到後來我畢業了,順利找到一份工作,又培養出另一棵大樹。
我的工作壓力異常巨大,在後期我一個全職室內文書工作者,竟然體重在短短的一個月時間裡下滑五公斤左右,當意識到這點時,我有了後悔及不甘。
這幾年來,依循著社會的普遍成長,以為到了職場可以如他人所說的,終於能夠兼顧事業與休閒,過上自己能掌控的人生。
但現實是經濟蕭條的現代、變了形的職場,我的努力不是換來更好的薪水或生活,而是換取更多更繁重的工作,把我壓得扁扁的、榨得乾乾的,精神頹靡的幾乎消亡。
人生的長度不過如此,為何我仍舊選擇為人作嫁呢?
上一代努力工作買的起房,兼顧了名與利的生活;他們確實努力與認真並有好的結果,但這一代的我們、這樣的我,如果這麼做了,在未來仍然買不起房,過不起想要的生活──我依循社會上普通人的生長軌跡,最後卻連普通人的成就都會失去?
這樣想的我下了個決定。
在今年2017年的年初,我辭職了。
6.
辭職後原本我以為我能夠終於有時間全心全意拾回我的過往,毫無顧忌的全力寫作,再一次相信自己能夠做到,畢竟回想過去,我還是曾經有點掌聲的,所以這回相信只要我足夠堅持鐵樹總會開花。
不過寫作的輝煌時代似乎過去了,一樣是寫作,我甚至比以前懵懂的自己更能發現邏輯的缺失,也更能描寫社會冷淡與情緒起伏,但是,我卻找不回讀者。
當時喜歡文字的人們都可能與閱讀漸行漸遠了,潮流這麼快,人們各自都前往各自的目標走,誰會等你?而重回到這條道路上的我,與一眾文手相比,又何其普通。
大概是根骨裡被磨出了奴性,短暫滿懷壯志的情緒過去後,幾個月後看著只有支出的自己,我起了害怕。
縱使我相信自己有足夠被人認同的能力,但是那要花上多少時間?
天才是九九分的努力加上一分的運氣才會成功,那這份幸運我又要怎麼等?當貧窮比幸運提早來到時,世界還會給你堅持努力的時間嗎?
我說過,我不是電影裡能夠與全世界為敵的英雄,我只是個普通人,於是我開始陷入這種自我懷疑的焦躁。
7.
我終於明白,在寫作無法支撐我的生活時,職場仍舊是必須存在的。
不然我的焦躁是無法停止,那自我的頹喪配上社會的眼光,我無法承受米蟲、啃老這些字眼。
社會的道德標準在那,我們脫離不了群體,沒有強大的後盾,又如何獨自承受這些目光?
但我也不想回到工時過長、壓力過大,與自己一點也沒有慾望的工作崗位上,於是今年工作我找得很慢,異常的緩慢。
不過也好在這段沒有工作的日子裡,時間很多,足夠讓我細細沉澱與反思,並且規劃未來到底該怎麼前進。
我開始明白我兩者都不該放棄,我得讓工作和寫作取得平衡,至少我不能再一次斷掉與寫作的聯繫。
我得嘗試把寫作當成一份先把無酬工作來經營,並且找一份平穩且感興趣的有薪工作來作為後盾,讓兩者相輔相成。
人說把興趣當工作是痛苦的,我想那主要是薪水操握在別人的手上,縱然有其他意見也不得不低頭的關係,並且工作可不容許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偷懶。
我一邊仔細的在一大票不知真假的招徵消息中慢慢篩選,一邊開始加入了小說社團,並且參與講座活動。
就在2017年結束前,我在這幾天接到了錄取通知。
雖然不知道下一個職場會是什麼狀況,但我希望這次能夠順順利利,並在心底對自己做好建設好與壞都得讓自己平穩下來面對。
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生命這麼長轉著轉著總會有出路的。
8.
這是最後的結語了。
我在這一篇長敘裡,仍舊遮掩掉一些我不想提的事情,但敘述出來的事情也都是我的真實過往和想法。
我自怨自艾的這麼多年,終於也是長大了一些,明白世界確實不公平且殘忍,但正因如此每個人的努力才顯得有意義。
至於我是否仍然在迷霧森林裡走著?我覺得是的,我想我甚至在這裡都定居了吧。
凡事都一體兩面,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待在哪也都難說好壞。
年末的這段期間,我參加了一場講座,認識了幾位寫手,許多想法能夠得到交流,也找到喜歡我文字的朋友,這點我由衷的感謝。
最近兩次的投稿,一次被退了,一次沒趕上截稿,但都是很好的經驗,知道自己仍有不足令人失落沒錯,但這點失落還是大於無人問津對吧?
2017年我依然是一個很普通的人。
2018年我應該也是一個很普通的人,但重新懷抱寫作的我,也依然希望我會有那麼點不凡。
9.
雖然打完了,但我還是要曬曬我家貓,貓是好物,我太愛這兩個孩子了。
我對未來生活水平高度的計較也是為了讓它倆有個好歸宿。
2018年,祝福我以及貓的未來還有看到這裡個各位,能在寫作及人生路上一切順利。
10.
最後的最後,如果對我的創作有任何想法及心得,或是想跟我聊聊天,又或是想看我這個廢宅跟貓耍廢的生活,都歡迎來跟我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