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議消音/日常/雜)
越來越不會用抽象的方式評論好壞,只好請Mill的On Liberty稍微代替發言。
在〈言論自由〉篇之後,Mill第三章論述了個性自由(On individuality as one of the elements of well-being)--做為幸福因素之一的人的個性。
latest #19
我還記得那時候在西政思小組中,我們對「個性(individuality)」的解釋產生許多有趣的爭辯,一群菜鳥正在思想和言語的各種限制中交錯,然後奔馳到泥濘裡。
這時K說:「哈,我們這不就是在展現individuality嗎?」
大家都笑了。後來我們拿這段過程向教授展示,並且表示他堅持讓我們讀原文是對的。
大多數人以人類現有習俗為滿足,基於現有習俗即是大多數人所為之,如此,『他們就不能理解為什麼那些習俗並非對每個人都足夠好;甚且,在多數道德和社會革新者的理想中,個性舒展根本就不在考慮之列,反而嫉視的心理認為,其對他們自認為最有益於人類的良法美意獲得普遍接受只會徒生滋擾,甚至可能成為叛然相逆的障礙。』
↑雖然讀原文是對的,但我們還是各自買了本孟凡禮翻譯的版本(喂
OK,所以今日為了評論某人的好壞,我特地複習了一下這本書,腦子都快僵硬了還逼我去讀孟凡禮那文謅謅又百轉千迴負負得正的文字!
好惹,溫習之後想罵的話全都被丟進碎紙機了。想要維持脆弱的、表面的和平的最佳方式,就是把On Liberty拿出來,瀏覽下,然後意識到現在還不是該翻臉的時候。
第一次看到individuality翻個性呢,真有趣
不不,這情境翻個性是很好懂很清楚的,只是如果我不會想到翻成個性(懊惱)。只會想到很冗長的「個人的獨特性」
fingerxsnails: 對,但其實通篇來看翻成個性是不太能夠表達出真意www當時我們得到的共識翻譯是「個人的(自主)主體性」
睡前想到今天BOSS形容這份工作。它的實務遠遠大過理論,不是科學,而是藝術。
這讓我想到《About Philosophy》在藝術哲學中特別拿亞里斯多德來談。
阿德(暱稱)的老師--柏拉圖,認為「詩誘使我們離開真理,並且擾亂我們的靈魂」。從詩擴展到所有的藝術,都是柏拉圖反對的東西。他追求真理,追求Universal Forms,於是在他看來藝術只是混淆真理的存在,它們是「對於Universal Forms的不完美地描摹」。
亞里斯多德就不是這樣認為了,這個涉獵廣泛的科學/哲學家為藝術辯護,藝術家的獨到慧眼有能力抓住Universal Forms,並把它的精髓用作品的形式展現給我們,透過這種方式,我們能獲得更多的知識。
也許真就是這樣了。藝術與真理,就與「唯一不變即是變」同樣世出同源。
↑不,等等,上面這句絕對會被老柏拉圖噹到爆欸。不過管它的。(欸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