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 [觀後感] [一念無名] 強烈推薦!!! 一齣沒有一個鏡頭是多餘的電影,知道是社會題材有心理準備但還是從頭哭到尾,這對淚點不低的我來說簡直不可思議。密切關注導演黃進和編劇陳楚珩以後的作品。 (雷下收)
latest #17
其實故事很典型的社會版: 一個兒子在工作和照顧行動不便的母親的雙重壓力下,患上精神病,最後在幫母親洗澡時意外殺死了她。而主角被判入精神病院,故事的開端便是早已離家的父親勉強接了可以出院的主角一起住在劏房中。
看着真的心酸,主角努力想做好一切但還是搞砸了……他父親早已消失,那個據說很長進的弟弟遠在美國,只剩下他獨力照顧在長期病性格中日益乖戾的母親……他其實有財力把母親送進老人院,但他選擇自己辭工照顧,真的是個負責任的兒子。
看到他被母親謾罵踢打真的很痛心,但另一方面又不是不理解母親的苦悶,於是只能互相折磨。
立即下載
這齣展露了很多社會問題:缺乏安樂養老的支援 (老人院不是一個解決方案而是眼不見心不煩,更不用說老人院宿位長期不足的問題)、對老人精神問題的漠視 (主角根本沒想過母親的精神出了問題需要求助)、工作壓力過大 (主角的金融業好友新婚在中環跳樓自殺)、疏離的家人關係 (母親其實嫁得不情願、對婚姻心有怨懟;父親由於妻子的冷待和賺錢養家,擔任跨境貨車司機,長期在家中缺席;二兒子長大後逃離親生父母,在美國結婚生子工作,凡事只會用錢解決)、政府對精神病患缺乏資源 (那個就像看傷風感冒般的三分鐘看診,老實說現實雖然沒那麼糟但也相去不遠,輕度情緒病大多需要輪候五個月或以上才覆診一次,小病都變大病了,但私家精神門診一來已經人滿為患,二來收費一次最少以千計,根本不是一般中下階層可以負擔)、
社會大眾對精神病的不理解 (主角本身拒絕食藥、求職的困難、認識的人異樣的目光、建議他找茅山道士治治、得知主角有病後不讓子女跟他接觸),還有香港居住環境逼仄的問題 (看主角和父親居住的劏房,只有放下一張床和一個衣櫃的空間,廚廁共用,跟72家房客時沒有分別),鄰里關係冷漠 (得知主角有精神病後集體要求遷出)
雖然很俗套的一句,但所有的因果都有其緣故,沒有人真的有錯,各有各的苦處,而組成了這個社會悲劇。
但一切是不是就這麼無力挽回呢?導演也給了我們一個老套但真實的答案: 他們不需要所謂的幫忙,只需要別人不落井下石而已。
這齣的金句超多的,有不是所有事情都可以外判的 (主角爸對二兒子打電話回來說讓大哥回去住院,老爸入老人院,錢不是問題的回應) 到劏房眾人爭執主角父子的去去留時南亞青年的他(主角)只是需要點空間和別人回他的香港就是沒有空間,都很直擊人心。
我個人特別喜歡耶能教會那段,斷斷幾分鐘把主角前未婚妻的苦楚和耶能教描繪得活靈活現,也成為主角病發的爆點。
隔壁小孩跟主角的相處則是難得的心理港灣
拍出這麼出色的電影政府這200萬資助花得不冤枉 比歲月神偷好
這電影也顛覆了我對余民樂和曾智偉的戲路印象。
私心希望這齣可以成為大家了解情緒病人的一個契機,恐懼源於未知,希望在有所瞭解後,遇上情緒病的康復者會比較又把握怎麼相處吧。
啊,忘了說最後一幕是主角父子終於去了城門水塘,然後爸爸對兒子說了句我們回家。我推測那個回去的家大概是母親的舊居,他們兩個一起回去面對過去,接受自己犯過的錯,嘗試跟自己和解。
看到有影評人說導演堆了太多的慘在主角身上,而讓他沒有周旋的空間。我倒覺得這點很寫實,而且大概是他看不到那些微小的善意吧,劏房眾人中其實南亞青年是不反對他們繼續住在這兒的,只是其他人大力反對;那個自殺的金融才俊跟主角其實應該交情不錯,就算主角在他婚禮上有小小鬧事,之後也有盡力幫忙找工作給他,只是主角沒有接受他的好意,以為對方是可憐他。
如果電影中出現一個知心好友像天使一樣對主角不離不棄地支持他才是不科學吧……因為,電影中的主角還未到能接受別人的好意的時候啊。
上面兩段都是對這個的回應。
https://www.hk01.com/01博...
所謂回旋的可能,不是說影片不應絕望,而是太一面倒的設計,就無法呈現角色內心或矛盾或複雜或幽微的部分。余文樂真的一個知心好友也沒有?他病後遇上的人中沒有誰是衷心並且有能力協助他的嗎?劏房眾戶難道只能全都負面地寫?他們即使幫不了他,但至少能提供一個「可能」,有了「可能」,才能看到更多的發展和轉折(例如為何最終不能開花結果?)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