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尼拔
7 years ago @Edit 7 years ago
讀後感:黃仁宇-萬曆十五年 本書包含後記,共八章

第一章介紹萬曆皇帝著手,略說張居正生前死後的政況
重點介紹了明朝衰落起點非旁系皇室爭權,也非外戚及宦官干政引起,而是盛世中所謂的人和引起,即黨爭。
其中奏本制度引起諸多問題。
漢尼拔
7 years ago
第二章介紹首輔申時行,側面說明文官體制及施政原則
該文官體制為注重安定,不允許個人特異的行政措施與行為,即使皇帝也不例外。
例如中央政府把問題抽象化,以道德名義來掩飾實際利害判斷,交由地方下層官員乃至德高父老處理。因此皇帝遵照儒家準則行事,被高掛成為道德楷模,不能有自己的想法判斷。
前章的奏本制,奏本批閱後會公布百官,所以引起兩個問題狀況。
一為所謂的「訕君賣直」,也就是呵叱國君不依儒教行事,求取個人名聲。
二為黨爭伐異的風向球,透過該制度公告天下百官,隱密告知官員黨同伐異的對象
因此清朝到雍正期才出現完善的密折制,以改善兩問題。
漢尼拔
7 years ago
第三章與第四章描述萬曆皇帝為立儲問題與文官體制碰撞後的結果與原因分析,最後導致萬曆後期消極政事
這裡可以看出文官系統實際上政治力量是比皇帝要大的。皇權針對人事任命只能被動性使用,也就是皇帝任命文官人事,只能被動的不接受,無法提議任命。
由此也可以看出大企業的變革中,組織的問題、制度的問題並不是領頭當權人物或是個體魅力人物可以解決的,得整體組織有相關共識。

第五章介紹海瑞,這位體制內人物,行體制外行為,完成無可緊要的成果。
成果大事的達成,非清廉能辦到,因無共識的企業文化。這也反映了明朝法律體制的缺點
這一部分可以和清朝曾國藩的前後半生,不同的處事態度所達成的成果來確認
漢尼拔
7 years ago
第六章介紹戚繼光,這位抗倭的將軍的生平與練軍。並與同時代的將軍俞大猷互相比較
為何戚繼光能比較成功改革軍制與形成戰力,俞大猷卻無法。
除了戚繼光上有張居正支持外,尚因戚能在體制內做有限度的更動。
而俞大改軍制與火藥武器的想法,已與文官領導武官的制度牴觸,引起文官反彈無法得到支持。
有相關文章介紹倭寇能平滅,主要是因為海禁開放的關係,戚只是恰逢其時,因為治本的原因解除,治標效果才得顯現。
立即下載
漢尼拔
7 years ago
第七章介紹李贄,側面說明影響明朝的朱熹理學與陽明心學。

後記為作者介紹寫本書的史觀與外國史地相關政治制度改革的觀點,例如日本明治維新與英國光榮革命和荷蘭政治制度,有其參考價值。

至此萬曆十五年影響了中國明朝的衰弱,清朝的統治與政治改革相關措施。
漢尼拔
7 year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