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章之一†


人對事物的見解,是經由後天教育形成的。

雖說有人性本惡或人性本善等諸多理論,但終究是藉由已受過教育的人所評斷,對尚未理解對錯之分的人而言,他所做的只是一件「行為」罷了。
latest #10
我們所有的認知,都是來自於普遍人類定下的規則。儘管後世有不少人認為人類這項行為簡直愚不可及,然而這是因為我們用來理解世界的認知機制正是如此。下定義、找規律、歸納整理出一套法則,實際上這或許是演化後的結果,有助於人類適應世界。

如果打從嬰孩時期起便灌輸他「紅色的水果是橘子」,那麼直到得知真相時,他都會認為橘子才是該水果的正確名稱。縱使往後被告知那其實跟本不是橘子,他也會一副「怎麼可能」的否定吧。
可能有人會發出「別做這種意義不明的實驗,回歸社會後會可是會讓這孩子出現困擾」的抗議,不過究實際上來說,這已經是把對實驗體未來可能會造成的負擔給壓到最小的認知混淆實驗了,雖然多少會有困擾,不過僅僅是改變對一種水果的名稱,實驗體用不著費太多力量就能適應。

有時候,某些專有名詞會進行修正、電視臺會更換頻道,就像這種程度的困擾。
假設實驗體仍頑固不靈的堅持要叫它橘子也無所謂,頂多在採買或閒聊時會引起旁人的疑惑。「雖然我知道這是蘋果,但還是想叫它橘子。」——搞不好還有人會覺得他很有趣、很可愛等正面印象。

除此之外,對善惡的價值觀也同樣,儘管善惡無法用二分法明確界定出範圍,不過大部份的人對此仍具有一定程度的共識。
立即下載
人討厭不確定性,討厭霧裡看花,如果不確定會帶來不安全感,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幫之成為確定,管他是用科學方式或純粹想像。過去的傳說故事中,有很大比例就是出於此心態。

即使如此也有著難以概括論定的事,譬如善惡、好壞或是非對錯。究竟甚麼是善、好、是或對,甚麼是惡、壞、非或錯?那一條模糊的界限端看人而異,但群體有助於為其分類。從各個文化中能看出端倪,有些國家認為禮讓是美德,也有國家認為那對人不禮貌,生長在何種族群文化,價值觀也會隨之有所不同。
所以實驗體即使把蘋果叫做橘子也無妨,他所處的國家不會阻止他,沒有一條法律規定說不能這麼做,他沒有違背道德良善,連譴責的必要也沒有。

聽起來像無稽之談,除了刻意為之的實驗以外怎麼可能會發生呢?實際上並非不可能,小說中不是常出現嗎?至親好友居然是意圖謀殺自己的兇手、自己和家人其實沒有血緣關係,或者浪漫一點,青梅竹馬居然暗戀自己許久……諸如此類,同樣是被顛覆認知的事件,大多時候是誇張了些,但平心而論,現實中的確有不少類似案例。
但如果說——而且那個如果說真的發生了,依嚴重程度劃分等級,可能只是稍微困擾的芝麻小事,也或許會成為一場觀念被顛覆的浩劫吧。

阿久澤望就是面臨類似狀況的受害者。

在她國中那一年,她被告知自己並非人類。


打一打怕這種沈默的東西一次放太多不太好,有點擔心會讓人閱讀困難。說實話就連我自己回頭看都覺得「這傢伙好囉唆」。XDDDD

後面大概還會出現諸如此類的描述方式,打字速度遠遠追不上腦袋的運轉速。

創作者有兩種痛苦——一是有靈感卻無法開工,二是沒靈感卻必須動工。關於寫作我屬於前者,至於繪畫現正處於後者……
由於目標是讓沒看過東京迷走世界觀的人也能理解,所以可能會做各式各樣又囉哩八唆的解釋。

感謝看完此篇的各位!
東迷〣優姬
7 years ago
覺得莫名的有道理!!!
vickymeat: 謝謝優姬中/// 有部份的理論確實是經過證實的,努力用白話的方式表達出來。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