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WT43場次心得】
#無光城 #廢物替代役
首先當然得感謝一下IneVan大大的編輯、封面製作以及廣告,沒有她這本小書就無法問世,這陣子在跟著經歷過ICE和CWT後,真的是獲得了很特別也很美好的體驗啊。《無光城-遺落在黑暗中的孩子們》
latest #16
之前對於CWT的印象大概就是在去研究室的路上,看到人龍又排到所上前面,心裡想著啊又到了這個季節啊,下午去新體重訓順便到處晃晃看看coser吧。
雖然從小看ACG長大,也看過不少關於迷文化(fan culture)的社會學研究和論文,但其實我還是一直不太能夠理解二創和同人誌、甚至是cosplay的樂趣所在。在經歷了兩次近距離的且深入的參與和觀察後,再次的體會到,鍵盤參與真的不如實際走一次田野,某種程度來說,《無光城》也是這樣的體會下的產物。
這邊想引篇最近在臉書上看到的舉例:麥金泰爾在《美德之後》區分道德行為時,提出了「內在善」(Intrinsic good)跟「外在善」(External good)。外在善指的是你做某件事,他能帶給你這件事情以外的回饋。例如:金錢、美女、名聲、地位。
立即下載
而內在善指的是你做某件事情,這件事情本身就能帶給你的樂趣。與外在善分的是有形的資源不同,內在善的特性,便是他會隨著你進行這項活動而越來越豐富,甚至能夠感染周遭的人一起加入。而當更多人加入後,內在善的樂趣不會隨著參與者變多,而讓每個人分到的變少,反而會隨著更多人加入而互相影響,樂趣倍增。
這跟我此次對次文化族群的觀察心得很接近,作品和聚會只是載體,重點在於過程中和同好的交流,分享圖繪與文字,支持與回饋,那其中的樂趣旁人可能真的不容易體會。
一開始是我在臉書上寫下替代役生活有趣的事情,有時加上一些印象深刻的個案,而出乎意料的獲得蠻好的迴響,於是便繼續寫下去了,到中期都沒啥人關注我的服役生活,都聚焦在孩子們的故事身上,也因此我開始不再流水帳式的紀錄,而是構思過後,再完整的寫出一篇。因此在書中的部分篇章,其實是來自於好幾篇的臉書日誌最後再集結成完整的故事。
我的服役生涯有很多有趣的小故事,像是抽到替代役的當下,以及差一點畢不了業就無法當替代役的故事 強烈推薦閱讀,成功嶺的故事,教育役的澄清湖新訓,三次管幹選舉,回澄清湖的管幹訓,以及之後因為管理幹部業務的種種勤務。中輟生的業務部份其實只佔一部分。
從一開始的滿腔熱血,到後來發現現實的局限性。在社會學教科書中,我們讀了很多關於階級、教育與貧困的理論和數據,真實上演的這些現象我都知道,也能理解,但在真實世界中,矗立的那道無形的高牆,讓人難以跨越也無法忽視。無從幫忙起的無力感、焦慮和茫然還是讓人無所適從。
封面也應用了這樣的概念,我們在孤島、泥沼和牆幾個概念之間來回了很久,最後覺得還是不要下太主觀的定義,僅僅只是表現我們自己的感受即可。於是從一面集合式住宅使用切割的視覺將每個窗口每個故事變成平行彼此沒有任何交集。窗戶不只代表著寫作者觀察的角度,也隱含著孩子們因為原生家庭所賦與他窗戶的大小與位置,而被動地被決定了他看世界的視野。
在寫作的過程中,不斷地沒入回憶之河中,想提取更多的細節,但後來決定不要打壞最初寫下故事時的結構,便都以有些隱晦的語句來處理每個故事。
曾有一位朋友在閱讀後問我,你會想把這些東西寫下來,是還有什麼沒達成的遺憾吧?以及有些什麼很在乎的事以及想傳達的事吧?其實一開始沒想過這些只是想做點記錄和分享而已,但在貝逼著思考上述問題之後,只得到了很簡單的答案。我真的很想做些什麼,改變一些東西。
如果能替讀者們帶來些什麼不一樣的思考,且讀完會有揮散不去的鬱悶感,那大概就是我希望這本書能做到的事了。不斷地去思考和看見那些腐鏽的鎖鏈,並在痛苦中掙扎,我想會有機會在泥濘中留下一些痕跡,讓後續的人們可以踏在上面前行。
催你寫剩下的五個故事
sky4961: 有喔,連結在噗首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