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內底揣趣味(生活中找樂趣) says
8 years ago @Edit 6 years ago
連串襲擊,德國怎麼了?當地華人有話說
連串襲擊,德國怎麼了?當地華人有話說|端傳媒 Initium Mediavia [轉FB] 【端傳媒】 你在千里之外擔心德國,德國人卻超淡定
https://d3jl5c1btygfur.cloudfront.net/media/image/2016/07/48afccb0f4bc44128dcc2ce459f8db74.jpg
慕尼黑槍擊案,警員在現場執勤。攝:Joerg Koch/GETTY
#冷靜看待與分析 #民族性 #穆斯林內部的族群衝突 #代罪羔羊 #中東難民議題 #移民與文化衝突 #恐怖攻擊 #土耳其政變 #自由與不方便和方便與不自由 #享受權利與盡義務
latest #78
相對於千里之外的華人朋友來說,德國本土百姓的反應出人意料得平淡冷靜。但短期內將危機減至最小,卻是迫在眉睫。

慕尼黑槍擊案,警員在現場執勤。攝:Joerg Koch/GETTY
立即下載
「啊,原來槍手是在德國出生長大的伊朗裔,看來這不算是恐怖襲擊,」說起慕尼黑商場槍擊事件的調查結果,德國友人似乎如釋負重,繼續吮着咖啡聊起家長裏短,留下我一臉困惑,滿腹疑問。
兩年前從美國移居德國後,以為再也不用受到恐怖威脅困擾,可以踏踏實實乘坐飛機火車,無憂無慮走在鬧市街頭。想象中的歐洲,民風淳樸,安定祥和,就算偶發暴力事件,也就是在喝醉酒、輸了球或者失業太久後暫時釋放一下過激情緒。然而,事實並非如此。
前年德國之翼航班人為墜毀,去年跨年夜我居住的地方科隆,發生集體性侵犯,上週德國南部火車傷人,緊接着又發生慕尼黑商場大規模槍擊、街頭砍人、音樂節爆炸一系列暴力事件逐步瓦解人們的心理安全防線,
特別是最近周邊國家屢遭襲擊之後,人們不禁擔憂,恐怖陰霾終於也覆蓋到德國上空?一向以安保強國示人的德國,為何一時間暴力事件此起彼伏?
遇「恐」不「懼」
慕尼黑商場槍擊案發生第二天早上,把手機打開,收到5則來自中國友人的微信,詢問我的目前狀況,並提醒要減少出行,注意安全。相對於千里之外的異國民眾來說,德國本土百姓的反應出人意料得平淡冷靜,他們的態度與官方警方的神經緊繃、風聲鶴唳也呈鮮明對比。
「不怕?」
「怕,又能怎樣?
身邊幾個德國朋友的意見相似,反正防不勝防,又不能在恐懼中惶惶不能終日,不如順其自然,聽天由命。
加強對移民和難民的監控,防範恐怖分子混跡其中?事實證明,德國近幾年發生的重大槍擊事件始作俑者中,本土與外來人士均有,族裔和宗教背景各有不同。
慕尼黑商場槍擊案兇手雖然來自伊朗裔家庭,但是土生土長的德國人,與恐怖組織沒有關係,受害者也幾乎都是來自移民家庭的青少年
加強對槍支管控,減少暴力事件殺傷力?德國已經是歐洲槍支管制最為嚴格的國家,私人擁有和攜帶槍支需要經過非常嚴格的審批手續。然而,在歐盟區內,槍支能從一個國家流入另一國,需要跨境管制才能築造防線
就算沒有槍支,也不見得能消除隱患,上週的火車傷人事件兇器就只是一把刀斧。
加強警力投入,提高防範應對能力? 1972年慕尼黑奧運會的西德警方反恐行動一敗塗地,至今令人印象深刻,但經過數十年歷練,德國警察部隊實力已非同日而語。
雖然媒體報道他們曾多次查獲恐怖組織襲擊計劃,搗毀行動窩點,但對慕尼黑商場槍擊案的反應又遭詬病,事發幾個小時後,商場內人員還未完全撤離,槍手人數和去向都無法確定。
從圖像上看,一些在現場追擊的警察只穿着T恤背心和短褲,全然沒有特種部隊重裝上陣的架勢。當地警方連夜從全國各地借調來警力2300多人協助追查,最終發現兇手只是一個18歲少年,還眼睜睜看着他自殺身亡。儘管如此,德國友人在說起本國警力時還是充滿信心,反而對加強警力投入和權限憂心忡忡。
如果能力的加強會帶來權力的擴大,我寧可不要這種安全保護。
「我可不希望在火車站、飛機場接受重重盤查,逛個商場也有人監控。為了防範電影院遇襲,難道要派個警察坐我旁邊一起看不成?」
「如果警方力量加強,他們會不會自行創造機會使用這些力量,反而會因防恐而致恐?
在這種「live free or die hard(不自由毋寧死)」的公眾態度面前,難怪就連德國警方標配是否增加頭盔的問題都遲遲未決。
加強輿論關注,形成社會壓力?德國友人認為,這樣做只會使更多處於社會邊緣、想方設法獲得公眾關注的人採取極端手段而最好的方式就是淡而處之,讓他們造成社會恐慌的企圖無法得逞。

德國科隆火車站曾發生涉及難民的性侵案。攝:Sascha Schuermann/GETTY
「同」而不「化」?
一系列襲擊事件與移民難民問題之間的聯繫可謂「房間裏的大象」,不能說破,但也無法否認。
事實上,三次備受矚目的襲擊都與外來者有關:
科隆集體性侵犯事件有中東難民參與(也有分析認為不能就此認為完全是難民所為),
火車持刀傷人的罪魁是一名來自阿富汗的未成年難民,
慕尼黑商場槍擊作案者是德國土生土長的伊朗裔移民家庭後代,
沒有確鑿證據顯示他們受到境外恐怖組織指使,發動襲擊的原因也各有不同,唯一可能的公約數就是,他們是否在同化過程中遭遇挫折而產生不滿和暴力情緒。
在美國,公開表示排斥穆斯林的人成為總統候選人;而在德國,排斥外族是一個敏感禁忌話題。
儘管新納粹主義勢力仍在,但普通百姓至少表面上對於接收移民難民保持平和,或許是因為歷史負擔,或是道德準則,就算擔心所需承受的經濟和安全負擔,在敘利亞難民潮洶湧而至的時候,德國人還是敞開了大門。
一個德國朋友曾坦言,令人反感和抗拒的不是移民,而是那些在德國不勞而獲、依靠政府救濟還經常惹是生非的人,無論是外來還是本土,無論何種宗教和文化背景。
不少移民和難民在德國努力學習工作,誠實守法,在這個陌生國度重建生活,也為社會發展貢獻了力量。
為了幫助移民難民同化,德國聯邦和地方政府也着實採取不少社會政策,如提供免費同化知識和德語課程,在教育和就業上也予以資助和優惠,體現人道主義精神,也為本國未來經濟發展創造勞動力保障。然而,良好願望並不一定帶來積極成果。
在德國短期內接受同化存在難度。一些移民朋友坦言,德語是一門語法相對複雜多變的語言,令不少外來者望洋興嘆,阿拉伯語移民要從字母開始學起。
另外,德國教育體系與眾不同,讓沒在德國接受過教育的外來者難以切入,就算在本國接受過良好教育,在就業市場上也會吃虧。此外,大多數移民難民來自發展中或不發達國家,經濟基礎薄弱,雖然接受德國政府資助,但僅足以生活在相對貧困的社區或者地廣人稀的偏遠地區,與主流社會接觸互動機會有限。
主觀上,同化需要「你情我願」,德國政府和社會提供條件,移民和難民自己也要有足夠積極性和努力。記得一位住在柏林的德國朋友曾提到,來自某一國家的大批新移民聚集在一個社區,不僅沒有融入主流社會的願望,還要求在自己社區中開設學校,以本國語言授課,儼然一個「城中城」。此外,德國政府的資助確保難民基本生活,使一些人滿足於此,失去同化動力。還有一些人固守原來習俗,哪怕與德國主流文化格格不入。
就算同在一個國家、使用同一種語言,如果不能真正實現文化認同、思想轉化,「同化」也只是油浮於水,更甚者,會產生毀滅性的化學反應。
真正隱患?
相對於一連串暴力襲擊事件,似乎更讓德國民眾憂心忡忡的是土耳其內政。
目前,兵變已經得到控制,但如果埃爾多安政權再發生動搖,可能會使目前安置在土耳其邊境的大批難民湧入歐洲,使安全形勢和同化問題變得更加嚴峻。暴力事件存在隨機性,影響範圍也有限,但難民危機勢必會廣泛牽涉公眾利益,如果處理不好,破壞力不可估量。
自從去年科隆和周邊地區大批接收難民,數起難民涉嫌破壞社會治安的事件見諸於報端。
今年4月,與科隆所在北威州相鄰的萊茵蘭-普法爾茨州一座小鎮,一名敘利亞難民由於不滿擁擠的居住條件,在他居住的由旅館臨時改建的難民營內放火,造成4名當地居民和兩名消防員受傷。作案時,他還在牆上劃出納粹黨的十字記號,企圖讓外界以為這是極右翼組織所為。
兩個月後,杜塞爾多夫一處難民營也發生蓄意放火事件。據報道,起因是兩個住在這裏的摩洛哥人,抱怨難民營的伊朗裔保安故意沒有按照齋月早餐時間安排,及時叫醒他們。此前,這處難民營中已屢有不同宗教背景人士之間的衝突
談及接收和安置難民問題,不少德國友人言語中都顯露出兩難境地。不否定人道主義關懷的出發點,也承認大部分難民確實需要幫助,也能安分守己、努力重建新生活,他們的朋友中也不乏擁有難民背景者。
另一方面他們也坦言,如今這波難民潮存在魚龍混雜的問題,給當地社會增添負擔。
一名德國朋友說,在一些中東國家盛傳謠言,德國政府會給難民安排公寓別墅,提供豐厚資助,因此很多人想方設法以難民身份來到這裏,希望改變命運,而非是真正需要幫助的難民。
也有其他消息源說,少數伊朗人混作難民來到德國,發現不像他們想象的馬上就能過上富裕生活,又紛紛離開。
筆者也從一名聯邦警察處聽說,他們在機場或火車站經常會遇到自稱是敘利亞難民的外來者,聲稱護照被政府沒收或毀壞,說一口阿拉伯語,聯邦警察也無法分辨他們究竟是來自敘利亞還是其他國家,只能先行接收。
或許,
寬鬆的難民政策將來會帶來經濟紅利,但這一結論是建立在他們能夠真正融入當地教育文化、社會環境的前提下,而能做到這一點,德國需要付出多大代價,能否在短時間內消化接收難民的壓力,將危機減至最小,收益最大化,這可能是民眾目前更關注、更期待解決的問題。
=引用結束=
從之前去德國的經驗,還有與德國朋友的聊天來看,其實「同化問題」最大的就是土耳其裔。當年引入土耳其移民也是因為二戰後重建時經濟的考量。但就發生了同化與否的融入問題。雖然現在土耳其裔問題已不像過去,但仍舊存在著。
另外關於土耳其政局,因為土耳其首當其衝,為難民進入歐洲的主要道路之一,所以他們現任政府也常用難民進入與否當作交換條件與歐盟談判...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