噢不
英國脫歐讓我驚訝。隨之而來兩方擁護者的激烈行動和說詞,讓我猶如霧裡看花。然後,我不禁聯想到我的家鄉──台灣。
最近因為工作剛好在研究台灣市場,忍不住嘆息:以前引以為傲的亞洲四小龍第一名,現在像自憐自艾的一條龍;相反的,這兩天也在看新加坡的資料,他們的菁英移民計劃的確讓新加坡更上一層樓。
休息在家看美劇 Scandal 時,劇中一位總統候選人說"Immigrants are not curses. They are the key to make the country stay competitive."
接著,出於好奇,我開始上網尋找英國的歐盟移民主要從事工作性質,結果過半基本上是從事低階的工作。
有些人說,「你應該要感謝他們!他們做了本國人不想做的工作。」這熟悉的說法,讓我想起台灣......平心而論,台灣這些新移入人口裡面,有多少是高知識背景的?一定有,但佔比多少?他們從事的工作又是什麼?
我絕非歧視辛苦的外來移工,只是想說,當這些移入人口做了原本大家都不想做的工作,那原本做比較低階工作的本國人怎麼辦?如果他們發現後好好投資自己,讓自己有機會做更上一層樓的工作,那當然很好,但現實是成長環境的影響及個人家庭的因素,讓部分的人選擇沉淪放棄努力,有爸媽家人靠的,靠家人(所謂啃老族);沒人靠的,就是政府支出的成本,也是你我納稅人的錢。
這是英國脫歐背後的一個重要背景,也是台灣目前的問題之一:我不反對移民人口來做低階的工作,我感謝他們的存在,但是佔比多少才能構成一個良性循環的社會?而不是一股往下拉的力量,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
所以,一個國家的競爭力,不是看人變多就好,素質變好、能吸引人才提升本國產業、力圖轉型才是關鍵。
當各國都在搶佔身懷絕技的人才,台灣各領域傑出人才的流失卻加劇。
的確,目前有很多世界知名的人物來自臺灣,他們感謝臺灣,台灣人此時心裡大概充滿驕傲:「看!他們來自台灣!」但這其實也不免讓人心酸:為什麼台灣留不住他們?
我不是反對人才出去闖,如果我們本身就是一個良好的舞台,可以讓這些人才發光發熱,他們想到國外看看,之後回來或貢獻傳承在這塊土地上,這對台灣都是好處。
但如今的現況,卻大概多是他們把青春活力的歲月貢獻給別的國家、別的市場,然後退休之後,才回來養老買房,這對整體社會的貢獻和傳承助益,應該有限吧?
好的人才無法留下來或傳承台灣,我們又沒有其他拉力吸引國際優質人才,這應該才是國安問題吧?
對岸的阻饒的確在發展很多事務上雪上加霜,但是政策上根本的問題應該就有相當多可以改進的地方。想要把人留下來,想要提升競爭力,關鍵的一點是:我們得先讓人才覺得這是一個值得努力的地方,並且相信台灣會因為我的努力變更好!
台灣的政府官員、企業主們,真的要多想想年輕人才如今在台灣面臨的困境。
同樣在亞洲,日本的終身雇用制和年功序列型薪資如今已崩壞、甚至韓國總統朴槿惠都提出老員工減薪省錢雇年輕人了,台灣是不是也要為年輕人的薪資想想?別再什麼 22K 了!
畢竟大家出來工作就不是在做義工,柴米油鹽醬醋茶都要錢,應得的報償本來就該給。
台灣迫切需要增加一些年輕人可以揮灑的空間。畢竟未來是現在這些年輕人的,總不能要他們活在一個自己也不認同的未來裡吧?他們應該要有權利可以決定自己的未來,前輩以輔佐的角色加以指導即可。
時空背景的不同,電腦、社群、互聯網站等等的崛起,說穿了大家都是時代洪流的一粒沙,以往的經驗不見得就是真理,年輕世代的決定也未必都是對的,大家都是在現有的資訊及情況下推測未來。
在這樣的新時代,至少跨越年齡、年資、世代,彼此相互理性的討論及傾聽,才是解決問題的態度,我想不論身在何處都一樣,人大概只有在相信自己能決定自己的未來下,才會真正的努力,不是嗎?
最後,英國脫歐有很多不一樣的原因,每個人背後都有自己的觀點,很難一概而論,也不像電視或新聞上的全然是種族歧視,當然也是有人利用這個引爆點來行銷他/她的 15 分鐘,這是和身邊同學討論完的感想。
歐陸移民想當然是一大引爆點,未來會變怎樣在目前沒有一個明確走向的情況下也很難預測,但只能祈禱英國政府能談出一個雙贏的結局。
回過頭來,也希望台灣這次的政黨輪替後,政府該真正拿出決心要替人民做事了!我想即使台灣目前雖然是個競爭力停滯、甚至不夠國際化的國家,但整體而言大家都在努力前進,想讓這塊土地更好。隨著政府、企業到個人的努力,我們一步步改善福利、薪資、人才相關法規,我相信,尋求一個舞台的優秀人才,應該是漸漸捨不得離開這塊土地的。
生活中找樂趣
says 6 years ago @Edit 6 year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