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假!?
歐盟議會總部上週在布魯塞爾舉行的一場邀請太陽花學運領袖林飛帆出席的「台灣民主」圓桌會議,事前為了如何稱呼國名的風波,事後依然在海內外盪漾。
我國駐歐盟兼駐比利時代表處對主辦單位提出將主題改成「中華民國在台灣」(Republic of China on Taiwan),以取代主辦單位之一「台灣角」(Taiwan Corner)原先提出「台灣」的要求,再度顯示出外交部在這八年,如何要求駐外單位在國際間為自己製造困擾的拙劣作為。
有關台灣上世紀的國家名稱爭論延續到本世紀從未間斷。扁政府時代,我國外交部曾發函駐外單位,要求對邦交國要維持「中華民國」的稱號,但可括弧強調台灣成為Republic of China ( Taiwan )。
至於非邦交國,就用時任行政院長游錫堃一度主張的「Taiwan, ROC」。
我國駐法代表處2004年就曾以「中華民國,台灣的國慶日(Fete Nationale de Taiwan, Republique de Chine)」寄發當年的國慶邀請函賓,開創駐法代表處第一次以法文強調「台灣的國慶日」的先例。
結果有些收到請柬的法國人認為「中華民國,台灣」的這個逗點,很容易讓人以為是「中華民國台灣省」。
但其實當時駐法代表處的創舉在中文譯名時,還是統一口徑用中華民國來安慰需要ROC才安心的部分上級。
當年同屬法語區的駐歐盟兼比利時代表處卻在邀請函上仍用Republic of China,沒採用台灣的字眼,主事者宣稱,是外交部公文到之前他們已經送印,要改已經來不及了。
2008年國民黨再度執政後,更在國際上將台灣拉回了歷史性的老問題,那就是一定要「把自己當中國」。
這個中華民國的「ROC中國」一走出去,卻立刻會遇上另一個被國際承認的「中國PROC」。
為了讓外人了解其中的區別,台灣官方只好加註成「中華民國在台灣」。有些外國人於是終於懂了「就是Taiwan嘛!」我國官員卻又要跳出來修正人家,說不能只叫台灣,因為國名是「中華民國」。最糟的是,我國駐外單位對國家名稱的自我審查,完全已達國共合作的最高標準,不需要中國出手,我國官員就先自宮。
這種「硬要把自己當中國」的心態,在這個政府的政策下充斥於我國的駐外單位,在上週由非政府組織籌辦的歐盟研討會活動裡就看出端倪。
其中,我國完全不參與主辦的駐歐兼比代表處提議更動主講人之一的英國索立大學國際政治學助理教授馬寶康 (Dr. Malte Kaeding),因為對他要講「台灣與香港的民主挑戰」有意見,並提議以德國馬歇爾歐盟安全研究中心副院長葛萊斯(Sven Gareis)替補。而葛萊斯的專長之一是研究中國,根本不是台灣。也就是一個在探討台灣大選跟新政黨成型的會議上,我國駐外推薦的講者還是一個中國專家。
這種「台灣即中國」的模式,在所有的國際會議跟外交場合只會讓人更迷糊,而我們的外交部拿著台灣納稅義務人的錢,在外頭就老是打著這種名稱的迷糊仗,讓人覺得台灣官方努力地要克制以台灣現身,就算不得不出現台灣的稱謂,也一定要強調自己才是中國。
由於台灣官方在國際上的努力,於是出現了「在台灣的中國」、「在大陸的中國」、「事實上的中國」、「真正的中國」、「大的中國」跟「小的中國」等各種奇特的稱謂。繞到最後,外國人還是認為台灣根本是一個「假中國」,因為他們認識的台灣就是台灣。
而這種國名不清的稱謂,事實上,當然影響著所有的台灣國民。只要你踏出國門,拿著一本上面印著Republic of China的護照,所有的通關都只看最後一個字以視國名,台灣外交部還不准自己人貼台灣國貼紙,只會給自己人製造跨境的困擾。
我本身就曾因拿著台灣護照要從英國去西班牙時被擋過,因為海關自然以為這是大中國的護照,需要另加簽證,查到飛機都飛走了還是不讓我過關。
在過境維也納時,也被海關問過「你們的紅護照〈中國護照封面顏色〉甚麼時候換綠封面?」
還曾有一位朋友在南非過境被問簽證,因為系統上找不出台灣,朋友又堅持台灣有獨立的系統、是獨立國家,最後被一句「你們到底是哪一年獨立的?」被問得啞口無言。
台灣在國際上的自我認同在新政府上台後能否改善,國內外所有關心台灣的人都在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