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看來是安倍晉三政權的措施,但其實源頭已經可以回溯到冷戰時期。
冷戰期間,日本政府採行親美的內閣首長吉田茂所推動的「經濟優先」的措施,也就是在美國的保護下,復甦日本的經濟為優先事項。
當時,吉田和他的繼任者都將憲法第九條看成限制日本保安角色的法規,他們當時就實行數項措施來防止日本涉入安全議題,例如拒絕派遣軍隊到國外以避免集體防衛,還有限縮軍事方面的預算、規範海陸空軍事活動範圍,同時也拒絕出口或分享防衛科技等等。
也就是說,日本憲法第九條被「解讀成」讓前述措施合理化的角色,並讓日本政府可以置身於冷戰外,專注在復甦經濟上。這樣的認知相當受歡迎,因為當時世界上廣泛流傳著和平主義的精神。
冷戰結束後,日本政府限縮自己維安角色的政策開始出現不合時宜的狀況,因為新世代來臨,日本面臨需要修改過去政府制定的限制措施,從1990年代開始,日本自衛隊就曾到柬埔寨或他國協防,近期安倍晉三也通過修改武器出口原則,放寬武器出口限制,並和土耳其簽署共同研發武器的協議。
近期日本的各種改變,在冷戰時期是不可能發生的,事實上,從冷戰結束後,日本被視為「和平憲法」的憲法第九條,其影響性就一次又一次地減弱,所以這幾天安倍晉三重新解讀憲法,並解除集體自衛權的舉動,雖然相當關鍵,但其實也是日本一直以來反制憲法第九條的行動之一。
對聯合國來說,日本這次的行動是相當有象徵意義,畢竟美日聯軍就是亞太地區安全策略的核心關鍵,而過去美國已經數度對日本不願擴大維安角色表達不滿,所以安倍晉三這次的行動,與其說是展現了軍事意義,倒不如說是安倍向美方顯示出「日本準備好了」的政治意涵。
安倍一直強調兩種方式來看待重新解讀憲法第九條這件事情;
首先,他認為集體自衛權可以讓日本協防美國軍艦,幫助他們掃除波斯灣上的地雷,但現實情況是,安倍害怕若他們不展現與美合作的態度,美方很有可能會放棄美日安保條約,讓日本自行去處理和中國的「釣魚台爭議」。
再來,安倍指出集體自衛權的合理性來自近期中國方面的武力威脅,他就以中國和越南、菲律賓爭奪南中國海領域為例。安倍認為,如果中國或其他國家出現侵略性的舉動,那日本的集體自衛權的範圍可以擴大到南韓、澳洲、菲律賓、越南和印度等國。這些行為都被他稱為是一種「積極性的和平主義」。
Q: 根據安倍晉三的重新解讀,日本現在在甚麼情況下可以派出軍隊?目前這方面還不明確。根據日本內閣議會的決議,日本可以在滿足三種條件下出兵:
3. 侵略行動威脅到日本民眾追求生命、自由、和福祉的權利
但是,誰來決定甚麼是「明顯的威脅」就跟憲法第九條一樣,是個開放解讀的狀態。安倍晉三已承諾會「限制」日本涉入海外的軍事行動,但「限制」的程度也同樣沒有說清楚。日本就有人擔心這樣不清不楚的解讀,會讓國家主義者用安全的名義來無限上綱。
日本國會有極大的可能性通過此案,因為安倍已經用提名為內閣議員的條件來安撫他黨內的反對聲浪,安倍計畫在今年9月時進行內閣重組。另外,公明黨礙於可能會因為不同調被自民黨切割,所以也可能會贊同這項提案。目前,日本執政黨在國會和上下議院都佔有多數,他們接下來也會繼續在其他黨派間奔走斡旋,確保安倍晉三的提案通過。
中國的外交部曾表達對日本改變防禦政策的憂心,中國和南韓都不贊成重新解讀日本憲法第九條的行動,簡短地說,南韓總統朴槿惠可能藉此來解讀日韓之間的對峙,而中國則是會趁機將東亞緊張情勢升高的罪過歸在日本身上。
另方面,美國則表示歡迎日本的改變,畢竟美國數十年來就不斷呼籲日本在共同維護安全上要有更公平的付出;再看到其他國家例如越南和菲律賓,這兩國和中國之間不斷有領土爭議,所以應該也會歡迎日本改變防衛政策。
日本內閣的決議在日本民眾間引發極大不滿,絕大多數的民眾都表示憲法第九條不該被更動,根據《日本經濟新聞》所做的調查,有50%的日本人反對集體自衛權,遠高過支持的34%。此外,只有29%的人認同重新解讀憲法(而不是直接修改),54%的日本人都不贊成。
簡單的說就是有人對日本「不戰」政策認知錯誤,然後也有人故意誤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