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很多時我覺得只比較升學率和起薪點是沒有意義的。升學率不與社會需求一同考慮的話,又怎樣知道這"大學學歷"的需求是多或少?起薪點不與消費水平一同考慮的話,又怎樣知道這"數字"是高或低?
「數字」上,台灣大學生的起薪"只有"TWD 22K(HKD 5.5K),香港大學生平均有HKD 9K。先不論上車這不可能的任務,HKD 9K在港可能只是交通費和一曰2餐已用了一半,更不要想租屋自己生活了;HKD 5.5K在台灣能租一間小套房,可以用~HKD 15 (TWD 50)解決2餐。根本是不能直接比較。
其實薪金的高低並不重要,是怎樣才能滿足,怎樣才算足夠。
如果沒有目標理想的話,怎樣也不會覺得「足夠」的喔。因為再高的薪金也不能換到滿足感,愈辛苦就愈覺得付出的努力應換到更多其他的物質享受。但事實就是不能啊。
另外,就著「大學生起薪點低見XX」這類的討論。這是早年開始增加所謂高等教育時就應該預見的事,為什麼不能理解。 本來高等教育(泛指中學後的所有升學)的有限學位就是為了把不同能力的人才分到各個職業階層。不同階層的要求各有不同,一部份需要知識;一部份需要技術。理論上,各人會就著自己的能力去升學追求更加知識去當「幕後管理人」或去社會大學學習專門技術技術人員去當「前線技術人」。
社會上本來就有不同薪酬範圍的工作,當中的比例和入職要求不會因為現時出社會工作的人的學歷提高而改變。 不需求高學歷的技術性工作和有學歷要求的知識性工作一直都在,所謂高學歷的人數增加最會導致大才錯配。 何來那麼多「輕鬆辦公室工作」,結果拿著大學學歷的人會做餘下的「技術性工作」。
高學歷的人增加,但需求學歷的工作並沒有增加;所以「高學歷人士」的起薪點變低並不是不能理解的。 增加了所謂的高等教育只是令部份人的就業年齡提高,得到了一些虛幻的希望,但最終的工作可能中學畢業時已經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