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我直接照搬這一段、以及、我還是會一再地舉出示意圖說明:
作者:[作品] →讀者:產生讀後感
在此示意圖中,作者創作作品一如母親孕育孩子,作品成為獨立的個體;讀者閱讀作品產生讀後感,並由作品揣測作者的原意。如此,作者(母)與作品(子)間已然不同,所有讀者的批評都該是從作品本身而非作者的原始意涵(和作品必然已有偏差)而來。
自前述解釋,如果稍稍增補示意圖後會是這樣:
作者(原意):[作品文本] →讀者:(閱讀作品)產生讀後感,進而批評作品
文學批評的通則是:忠於作品(文本)的批評。
讓我舉一個通俗一點的例子吧,就用在許久以前只是稍微提過的「藍色窗簾」(笑):
作者想著:「這窗簾真他媽的藍啊!」(作者原意);於是作品裡寫了藍色窗簾(作品文本);讀者看到作品,卻以為作者用藍色是憂鬱的表徵。
那麼,批評在這裡就產生偏差了:因為作者並無意寓意(憂鬱)於象(藍色),作者的原意和(讀者讀到的)作品已不相合。
──那這個時候又該聽誰的呢?雖然對作者很抱歉,但文學批評面,作者的原意只是作品之外、幫助閱讀者進入文本、解讀文本的一種方式,並不能代表作品。「作品文本」較創作者原意更為重要。要判斷是否誤讀,也必須自作品而發:由「藍色」連結到「憂鬱」,應該不是過度跳躍的聯想,但藍色也可以是許許多多──有人讀到憂鬱,有人卻看到自由?那我們就得回歸到作品了:重讀作品以外的其他的部分,除了藍色窗簾以外的,還有其他憂鬱的意象嗎?
但不論讀者如何解讀,作品都不能完全代表作者的原意。我們直接觸及的並非作者、而是作者筆下、完整且獨立於作者的「作品」中的世界,故所有我們從作品中衍生出對作者的猜測,都是想當然耳但不夠精準:作品並不能完全為作者代言,它若可以,那也已是讀者因文本而想像出的作者,和原創作人已不相當。某方面而言,作品完成的時候,作者就已經死了。
因此,最適切的說法從來不會是:藍色窗簾透露出作者內心巨大的憂鬱;而是:
讀者從「作品」裡的藍色窗簾讀到憂鬱的投射。(這是讀者讀到作品產生的讀後感,而這是對的嗎?則必須回歸至作品印證。)
讓我來說的話,我覺得心得感想是很私人的:從一個作品裡讀到的、可能和自己本有的經驗感受交涉而獲得共鳴與體悟、甚至再而延伸都無妨;但「批評」就嚴謹許多:至少,必須跳脫個人愛好、既定價值的窠臼、力求客觀,除了自己的一種方式,還得嘗試其餘的:原先的讀法可以嗎?除外還可以怎麼進入這部作品?課堂上義芝師曾說要評論一部作品至少要讀過三次:一讀見山是山;二讀見山不是山;三讀,卻是見山又是山了。文學有趣的地方就在這裡,
當然前提也是:足夠好的作品。要讓作者原意、至作品文本、再到讀者批評沒有過多的偏移,作者和讀者都要足夠優秀:作者想寫什麼、作者寫出來的就是他想寫的,並確實傳達給讀者。
要注意的是,這裡所謂的「足夠優秀的作者」,不一定要理性思索──意念的轉化、形象的選取,因為作品並不是文字的排列組合、作者也不必是個哲學家,所以作者未必能解釋:為什麼這麼用?因為一個作者不一定具備「思想」(意),
確切地說他有的是「思想的對應物」(象)而已。這個「象」、即作品文本,則是經由作者所處的環境文化生活經驗形塑。作者(人)處在什麼樣的環境下,決定了他是個什麼樣的作者:他寫什麼?他怎麼寫?作品又會是什麼樣子?
書至此,就如先前的
理論中提及的第二個示意圖、把原先的示意圖在最外頭畫一個大圈,把它們都包羅在環境之中:
{作者:[作品] → 讀者:產生讀後感}
社會背景、所處的時代、環境
若說所有的故事都是源自生活、作者和讀者亦是;批評同樣也是一時一地的當下,作品的解讀也有著必然的侷限。更直接的說,雖然解讀作品的原則──忠於文本──是形式性的、乃針對形式性的文本而發,但寫出這個文本的作者、評斷文本好壞的讀者,卻也是具侷限性的個體(人)。所有文本以外、外緣背景的理解(如:國文課本會給你作者介紹時代背景;作者書下前言或後記闡述創作理念),雖不能喧賓奪主,但知悉這些,也是為幫助我們更認識一部作品、
並進一步檢視我們的「批評」是否恰當:因為讀者/批評者就如作者,閱讀如書寫的過程都難免疏漏之處。
如此,批評的層次有一:你可以完全、僅僅直面作品,深掘、探究一個文本(舉個例子,這大概類似文學獎的糊名機制),但你也要知道:所有的批評都是針對作品而發,與作者和作者原意全然無涉;二是:在文本以外,增添外緣資料的識讀,從而尋找一個適當的解讀方式,你可以看看作者為什麼寫?但不要全然接收,你要做的是將外緣資料印證於作品:可能是什麼影響了作者?作者想寫什麼?作者真的表現在作品上了嗎?
再回頭說說藍色窗簾。作者如果想著:這是面他媽的藍色的窗簾,於是作者寫:窗簾是藍色的。那一個作者要自問:作者原意的潛藏或顯露,是作者的用意嗎?作者如果想讓讀者知道床簾真他媽的藍啊!現在的文本足夠嗎?答案顯然為非。反之,如果作者沒有打算表達它(意即:不讓讀者知道床簾(ry是作者的原意),那作品就做到了。
作者想要隱身在作品之後,作品完成就和自己無關嗎?如果是,那就放下心,不必管你的哈姆雷特會不會變成千面人,
而你想寫的那一個又是不是一千分之一還是被排除之外。因為故事如此,文本的解讀是多層次、具諸多涵義的,每一個讀者看到的都不同,讀者的感想或評論也不全是作品,作品經由不同人的主觀解讀樣貌變換。說批評是針對「作品」、一個獨立的主體,但這個經受閱讀、批評的作品,也與原先相異,它已經是「被一個讀者讀過(這個讀者讀到或沒有讀到什麼?)的作品」,文本所以有趣,就在於每一次、每一人、每一個階段的閱讀,作品都一再被重塑。
當然,這不代表哈姆雷特真的就有一千個XDDDD,因為讀者不全是足夠優秀的讀者,批評的恰當與否也不該流於各說各話。「作品文本」就在那裡,哈姆雷特畢竟就只有那麼一個。當下的文化社會環境也有它流動不斷的美學判準,它決定了一個作品的形成;決定讀者如何看待這個作品;同時決定批評適當與否、是否流於主觀表述?
作者從來不能決定讀者,作者能掌握的僅是作品的生成:
盡力地描繪出心裡的哈姆雷特,然後、檢視他:這會是我想讓多數人看到、我也覺得他們會讀到的那一個嗎?
也有這樣的作者:不甘於作者已死,所以作者有意識地、直接介入文本干擾讀者:指引讀者我為什麼這麼做、下一步我又要寫什麼?
閱讀者要做的,就是尋求意義:讀過作品、進入它、看它寫了什麼、再探求為什麼?預設一個文學作品是有意義的,即便是「沒有意義」、「解構意義」的作品,也是意義的一種。(至少,批評人生就是文學的意義。)然後更是、它寫得好嗎?
而更多時候……我們可能不是足夠優秀的創作者/閱讀者(笑),但這至少是個努力的方向。所有的積累都是為了讓「作品」更好──書寫與閱讀雙方面的。(你可以寫什麼?你可以讀到什麼?)
欸、其實寫到這我已經忘記我要寫什麼了
(掩面),寫著寫著就(ry,我想著要怎麼回應留言呢?「好不好與真實感覺無關,都看筆上技巧,不可混為一談。」……?好像也可以這麼說,但只是這麼說又太危險了。我不想用過於簡略的詞句概括我想說的東西,所以才寫了冗長的話和各樣的例子。
關於原文,我也是看過作品(文本本身)、又另外看了作者的解釋和留言回應(外緣資料),但對作品的解釋,那也是我讀到的、我以為的作品,或許和其他人看到的已經不同。
上一次在寫評論的時候我說本來不太想寫因為牽涉太多……涉及讀者(批評面)、同時又關乎作者(創作面),當然更是作品。這個關係鏈隨便一個角度都可以說很多XDDDDD。我想著該做些補遺、但該怎麼說呢、只好從這個關係鏈開始說了。
===
修改、增補了一些地方,整理後的內容一樣丟在
EP,暫時先這樣好了?(想)任何疑問建議都歡迎跟我討論
BTW不知道為什麼EP的分號躺下來了……(困擾)之前就是躺著的了嗎……?
===
來記錄一下留言和回覆:
你說得沒錯,但剖析到從作者的角度還是從讀者的腳其實應該就是客觀層面吧@@我以為你的文章想表達得是這件事??我的想法其實很簡單啦,好不好真地只看讀者買不買單,因為我曾就覺得寫得很好的作品,放到平台上乏人問津,然後我就懶得繼續填坑的經驗DDDD(真糟糕)所以好不好,用讀者的角度是客觀,用作者的角度是主觀,我以為是這樣的,畢竟,客觀的定義不正是大家共同的想法嗎?DD
(EP的留言會吃字數QUQ,話太多錯了嗎QQQQ)
試著回覆了:
啊、我想先說我會寫補遺是因為……原本的留言對我來說太簡略了?會讓我有點困惑?我沒有辦法判斷留言裡的「真實感覺」是說讀者或作者:
作品好不好和讀者的主觀感受無關?(批評面)
還是要說作品好不好與作者其人是否實際經歷過無涉呢?(創作面)
我沒有辦法直接贊同概括,因為擔心會產生不必要的誤解。
尤其是前者,讀者閱讀一個作品產生的直觀感受──我想這可以用「真實感覺」稱之,它可能包含:讀者喜不喜歡這部作品?是否與作品有共鳴?
這樣的感想和心得是更偏於個人經驗和感受的,所以一千個讀者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文本會因為被不同人、不同次、不同階段的閱讀,一再被重新書寫、重新定義。
這也是你說的,讀者買不買單?以及、作品暢銷與否?最可能的原因。可是讀者喜不喜歡?那只是讀者的愛好;書是否暢銷?更多是分別作品通俗與否,
一本好的詩集可能也賣不出幾本,現在我們奉為經典的藝術(如書籍或繪畫)在當世也不一定為人稱許。所以作品真的好嗎?──更多,是讀者必須再次回到「作品」驗證、力求客觀判斷(美學觀點永遠是流動而且主觀的,客觀是相對性而非絕對的概念,所以只能說「力求客觀」)。換言之,閱讀(讀後感、心得)可以只是感性的活動;但「批評」卻是智性的。
所以,確實,一部作品的價值、好或不好?終是由閱讀者、而非由創作者定義;但「文本」畢竟就在那裡,哈姆雷特只有那麼一個,批評也不該流於各說各話。閱讀者的主觀真實感受必然無可避免,但跳脫個人愛好、個人經驗的窠臼,好好地讀一部作品、辨別自己的「感覺」會不會不夠客觀?也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就如行文中我說到的:一個食客覺得菜不好吃,可能是廚師的問題,卻也不能排除這種可能:讀者想吃葷菜卻上錯素食館子了。
===
大概是這樣?我覺得我的回覆好像比落落長的補遺更清楚XDDD(爆)
我想應該是留言的「主觀感覺」(只要是人都無法完全排除)和「筆上技巧」(這樣的用詞可能會太過強調作品形式而非整體)都讓我不太敢貿然回覆吧……
但不管怎樣能一起討論真是太好了!(合掌)
閱讀者當然可以只接收文本──但如果他願意,尋找作者、看看作者說了什麼?詢問、建議、或留下回應,不管解讀為何、觀點是否相同,那麼……作為創作者、至少我吧……我會很感謝那樣的溫柔。
##150525:據
回應留言的內容修改了補遺、希望這樣會更清楚些?
補遺居然寫了5577字……
(抹臉)
一樣如果有任何疑問建議都歡迎和我討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