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凡文物南遷、疏散後方,兩次海外大規模展覽(英、美),赴日、赴港印刷文物,以及編輯故宮書畫錄、銅器圖錄、法書篆刻篆刻圖錄等,他老人家均參與主導,將畢生精神,付與故宮博物院,一生命運與故宮緊密相繫,彷彿這就是他來到世間的唯一使命。
1931年九一八事變,文物開始遷移出宮,那老師多蹇的命運也正式展開。
「文物南遷、疏散後方」,簡短的八個字,歷史一筆帶過;于那老師,卻是數萬公里的顛沛流離,十五年的國破家亡。
歷代寶物出了北京「三希堂」,輾轉登陸寶島,十五年光陰,可分四個階段。
(1)南運:1933年從神武門廣場起運,由北平西站,經鄭州到上海,暫存南京博物院(現南京博物院有2900箱文物便是當時南遷滯留的)。
於此風聲鶴唳之際,尚有一件故宮大歷史,也是全球矚目的展覽盛事!那便是1935年北京故宮國寶,至倫敦皇家藝術館展覽,召來世界各地的人士參觀,創下驚人參觀人次!
那志良老師任命赴英,從裝箱、造冊、運程、清點,種種細節,親力親為;赴英期間,還受英國瑪莉皇后榮召,至白金漢宮代為鑑定其收藏之中國玉器與珠寶。當時的那志良老師年方廿七、八,套句現成說法,「如果這不是青年才俊,什麼才是青年才俊!!?」
(2)內移:蘆溝橋事變戰事告急,1937年所有文物,從南京出發,分北、中、南三條路線,運往四川大後方。
北(紅線),陸路運:南京──鄭州──西安──寶雞──廣元──成都──峨嵋。
中(藍線),水路運:南京──漢口──宜昌──重慶──宜賓。
南(藍線),水陸運:南京──南昌──長沙──桂林──貴陽──安順。
那老師負責運送路況最險峻的北線(紅線),奔勞山路,困窘食宿,總是置個人於度外,護國寶於最先。那老師曾說戰爭中的國家,流離失所、離鄉背井,生與死常常是一眨眼的事情。
那時他們甫離開長沙火車站,長沙火車站便被炸了,下榻旅館旁,正有人辦喜事,誰知新郎新娘都遇難了,前往祝賀的賓客也被炸死了。在此其間,那老師的父親在北平因長期得不到經濟來源而在鬱悶困苦中故去。離開神武門廣場那一刻,那老師的命運便捐給了這個時代,家人與故鄉,彷彿是奈何橋另一頭,前輩子的事了。
(3)復員:抗戰勝利,將四川各地文物匯於重慶,再度運往南京,整裝擬返北平。
(4)運台:戰爭形式逆轉,國共失和,交通運輸破壞,那志良老師奉命登「崑崙號」,文物分三批運往北溝庫房(十三年後正式移入台北故宮博物院),這是1949年的事。
文物南遷,那志良師厥功甚偉,絕非常人可一肩挑扛,但那志良老師回顧這一段國事艱鉅,天災人禍,總是歸功「寶物有靈」。數萬箱文物,經歷數十年行萬里荊棘路,烽火交加,卻不曾損失一件,寶物天祐自祐!
隨著1935年倫敦藝展巨大成功,中國文物赴美展覽,亦是醞釀多時,數次協議未果,直至1953年首次交涉,決定草約,擬定1961年6月至1962年6月,為期一年,分五大博物館輪流展出,那老師自是第一人選,率「寶」出征!
那志良老師一生都在做學問,哪怕最艱困的四川時期仍不中斷研究,著作汗牛充棟,桃李天下,故宮珍貴研究期刊、考古調查,圖文編纂多出自那老師手筆。那老師於文物保存及研究貢獻,無法以筆墨述及萬一,當代玉器研究,那老師若稱第二,無人敢言第一!
直至1998年,那志良老師九十歲高齡,正式卸下守護國寶重任。
他和三希堂那些他手把手一個個悉心安頓的寶物們命運雷同,打從廿五歲離開神武門,就不曾回北京了。
我時常感嘆沒能趕上那老師的時代,如此國寶人物未有機會親臨門下。但緣份如此妙不可喻?偶然契機,幸得那志良老師珍貴日記,起居瑣事甚悉,彷彿清風高節,寬厚清廉的那老師珍貴身教,歷歷現前。又於日後,獲那老師親筆,雖寥寥數語便籤,於我卻是無價墨寶,勝諸名家,慰我心頭之憾!
最近故宮又登上版面,這幾日不禁重拾那老師日記,偶然思索那老師如何看待這沸沸揚揚的片刻?我猜想,真正走過風雲遽變,從大時代走來的那老師,大概會笑看一切吧。
險惡的廣元明月峽谷棧道與那志良老師印。
那老前輩的印刻的真好,可否請問,是他自己刻的嗎? 感謝分享這段故事。
bucadicia: 真可惜,我無法一口直接回答。
那老師於金石篆刻研究專精,但是否閒暇亦操刀走刃,自製章印?或可從日記推敲。
依據那老師連替兒子買雙鞋都會隨興記上一筆的習慣看來,若製成章印,肯定也是值得記錄的,但未見相關文字。
那老師喜愛蒔植花草,聽相聲、看平劇,最喜歡魏龍豪、吳兆南相聲,平劇裡的三娘教子、鍘美案,蘇三起解…,都是他最愛的戲碼。每日一早就到故宮山下走一大圈才回院子,打一回他自創的獨門功夫「那家太極拳」,當旁人問起拳路,那老就會精神抖擻地說,這是「那家拳」呀!(非常可愛的老先生
這是我第一次寫我知道的那老師,一直都沒敢寫,因為我知道那烽火相連,諒是再多文字也承載不了。但是今天還是寫了,為的是希望更多人知道這位平凡卻不起的老先生!起筆潦草了些,無妨,就當是底稿起草,他日補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