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經濟奇蹟的台灣人,都被教育成認為「賺外匯」比「賺島內的錢」還偉大。正是這種「唯有外銷高」的信念,形塑了我們偏頗的國際觀,導致當前經濟的種種問題
latest #10
不錯的觀點,我一向贊成退出國際貿易經濟貨幣體系,這才是島嶼經濟學的生存之道
舉例來說,有個家庭一開始比較窮,老爸拿三個哥哥賺來的錢去補貼小弟,讓小弟有能力把產品做好,賣給比較有錢的外國人。沒想到小弟賺了外匯回來,老爸卻不用錢回饋家人,反而繼續堅持:「家裡只能靠小弟賺錢了,哥哥們賺不了錢是因為太沒競爭力,我們要繼續投資小弟才行!」幾個哥哥還很被虐狂地想,沒錯啊!因為我們只服務家裡的市場,薪水低很正常的……
很可惜台灣本土資源沒那麼豐腴 若要走自給自足的路線 更少的土地養更多的人 經濟發展可能連鄰國菲律賓的程度都不到
一個最簡單的算術 島民A把自己一棟800萬的房子賣給島民B好了 他們創造了800萬的經濟效益 但是這個島有因此增加什麼嗎?
當然內需市場是存在的 但它的規模是有限的 簡單說還是要賺別人的錢自己國內的消費力才會提升 台灣若是零貿易那經濟規模'大概只會停留在四五十年的水準
台灣目前以服務業以內需為最大市場也是不爭的事實(競爭力跟產業外移也有影響)優點是穩定 缺點就是停滯 不過說是要賺外匯... 人民幣>>人家都想把你吃掉了 美金>>根本就是幫無賴美國政府在買公債= = 歐元>>金融海嘯之後有點不穩 說實在的也沒甚麼好的選擇orz
不錯,我講的是比較激進的觀點,但是臺灣應該要儘可能產業轉型,我們現有的重工、高科技產業(如竹科)完全都是外銷導向的,而政府的能源政策和貿易政策很大一部分是受到這些產業的綁架。
我不覺得內需市場很小,而是當我們大部分的產業都是服務業、工業的時候,這些東西當然市場很小啊,搞不好竹科工廠每年生產200萬個htc晶片,臺灣一年也消費不了這些東西。重點在於產業、認知要轉型,然後很多問題都能一併解決(尤其核四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