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現場回來又沉澱了一日,心裡還是五味雜陳的。姑且先拋出點甚麼出來。
latest #11
那一日我們來了,我是為了那段時日裡暴現的所有不公義而來。
其實若不談掩飾在經濟協議背後的政治意圖的話,我是支持自由經濟的。而我也了解在雙邊貿易中,不可能存在單方得利的情況,必是互有讓利。而如何讓強勢產業獲得最佳的提升,弱勢產業在雙方利益交換中不被犧牲而有所保障,便是政府首當善盡之職。
所以我反的是政府未能完成這項基本前提這件事。滿口以利大於弊安撫聽者卻未有提出實質損益比較分析。簽約後開設在中央限制參加者身分的「公」聽會。對於開放出版、資訊服務與公共設施可能帶來的後果未見配套措施(這已非杞人憂天,其中出版自由受影響這部分已有最近英文版讀者文摘的案例可作為警惕)。
此外,外資的挹注的確是增加就業機會的補帖,但弱勢產業亦有可能受到強大外資的排擠,在沒有政府的配套措施輔助下弱勢產業轉型不及,香港前車之鑑可沒有幾年;套句友人的妙喻,就像是強要種一輩子田的老農民轉型到晶圓廠工作。這是一不公義。
我反的是審查程序的不透明,以及以黨紀一統委員們的決定權而非統整自民意的惡意做為(這點哪一黨都是一樣的,台灣的民主就這麼跛著腳走了好幾年,早已習以為常的我們亦有責任)。這是公然踐踏憲法,這是使「人民自決」此一民主核心蕩然無存。這是二不公義。
我反的是放眼國際標準都是最和平理性的訴求者,竟然必須遭受國家暴力對待。這與訴求者實際的違法行為無關,執法行為的比例原則本就是寫進憲法裡的東西,以武力強制手無寸鐵的訴求者服從,事後甚至提不出實際證據警方乃是行使防衛權(驗傷就別提了,早已有台大醫師出面作證媒體的放大報導)。這是三不公義。
至於電視與報紙媒體的偏差報導就別提了,每一次不實的、自做主觀判斷、隱藏自身立場又枉稱中立的報導,都是做為我們了解「當中資進入資訊載體」後可能情形的具體參照(當然藍綠雙方的媒體也是一如往昔各自傾斜,人們這時能依賴的竟然只剩平時最嗜血的蘋果!?)。
當人們能為這些不公義而走來的同時,不論這次事件後續政府的回應如何,有些事物已經確確實實改變了。我們終於能為了正義、為了自己的訴求站出來,這是過去被稱為不關心政治、社會與世界的年輕世代的巨大改變,那樣的行動力,觀察力與思考觀點,我想包括我在內的這對政治冷感的一代人亦深受撼動。
當然不必過於美化,因為受到共鳴而走上街頭的人們,的確不是每個人都了解議題的核心內容,不是每個人的訴求都是眾口一致的(你可以聽見這裡喊著退回重審、那裡喊著徹底拒簽、後面還有喊著下台的),也有人也許是受到民族主義那種要為社會做點甚麼的氛圍而站出來,但那都無妨。挺身而出便是改變的第一步。我祈望著在這次風波之後,不論是年輕還是中堅世代都能脫離過去僵死的顏色思考,台灣民主將在這裡又一次蛻變。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