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tyyang
11 years ago
向於聖道的旅程(六十四)從體驗融入於法義的認知(四十四) :-)
latest #179
dtyyang
11 years ago
略談「原始佛法」,以及「後期佛法」在修行上主要的差別義。 :-)
dtyyang
11 years ago
走入於「原始佛法」的修行,來到了「法隨法行」的預流分中,才能夠如實的解析了,「相應」佛法的「如實觀」。 :-)
dtyyang
11 years ago
在這裡也才能夠,如實的分辨了,「原始佛法」,以及「後期佛法」在修行上主要的差別義。 :-)
立即下載
dtyyang
11 years ago
「原始佛法」的修行,必須要超越了,感性以及理性的分別,全然的依於「身心現實界」的如實觀察,以及如理作意的導向。 :-)
dtyyang
11 years ago
也就是說,必須要你自己能夠經過的歷程,而且要達到了,覺知如實的了了分明,感受如實的了了分明,想、行如實的了了分明。 :-)
dtyyang
11 years ago
而經由,想像、抽象,或者是觀想,這是將理想概念化後的一種,運行依循的模式,許許多多的經歷,事實上是一種虛擬與幻化的經歷。 :-)
dtyyang
11 years ago
「法」的確證,有他一定的次第性,以及如實性,知識的敘述以及表相,有些是純知識性,或者是學術性的比對論述。 :-)
dtyyang
11 years ago
但是經由體驗了知的「法」,經過了無數次「如實」的觀察與現觀,了知與驗證,他是無可動搖的知見根本了。 :-)
dtyyang
11 years ago
在這裡,每一個層次,都有著她粗、細、深、淺的不同,方向與目標卻是可以確定是,一致性的無疑。 :-)
dtyyang
11 years ago
超越了「模擬與學習」,譬如說,高中學生,「模擬與學習」大學生,但是本質上依舊還是屬於,高中學生;當你真實地進入了大學,這裡才能說是「如實」。 :-)
dtyyang
11 years ago
譬如,戲台上模擬「皇帝與宰相」,卸下了戲服,才了知什麼都不是。 :-)
dtyyang
11 years ago
我們說,次第層次的差異,會有著不同的,覺知如實,感受如實,想、行如實,在實質體驗上的差異不同。 :-)
dtyyang
11 years ago
猶如,一個生活困苦者在現實狀態中,開始也只能先求身心溫飽,然後再方向與目標的努力過程中,次第階段性的達成,呈現的覺受與感知,也確定會有所不同。 :-)
dtyyang
11 years ago
所以說,在次第性的階段用功努力的達成,在過程是如實的體驗,在成果的境界,當然也是如實的了知。 :-)
dtyyang
11 years ago
在於未達到的次第與境界,那種知,也只能說是虛擬的學習,潛在於觀想中的境界了,與現實中的成果境界,主要的差異與分歧點了。 :-)
dtyyang
11 years ago
這就是,「原始佛法」在現實界的如實觀修行,差別於「後期佛法」在修行上主張於「理想、期待」的抽象觀想。 :-)
dtyyang
11 years ago
早安 (LOL)朋友 (LOL)願您 吉祥安樂 (LOL) (LOL) (LOL)
六顆橡子
11 years ago
:-) 早安
台灣郎獨立
11 years ago
(banana_gym)
台灣郎獨立
11 years ago
(dance_bzz)
台灣郎獨立
11 years ago
台灣郎獨立
11 years ago
(dance)
台灣郎獨立
11 years ago
(banana_ninja)
台灣郎獨立
11 years ago
(banana_rock)
台灣郎獨立
11 years ago
(banana_cool)
台灣郎獨立
11 years ago
蕃薯仔攀爐洲番 K
11 years ago
(wave)乍ㄢ的拉 :-D
woocle
11 years ago

早安
woocle
11 years ago

老男人
11 years ago
早安~ (wave)
yan2005t
11 years ago
yan2005t
11 years ago
yan2005t
11 years ago
yan2005t
11 years ago
早安 (wave)
牧洋の543
11 years ago
早安~ ~~~
Annys1234
11 years ago
Yizhu Lu
11 years ago
早安
521
11 years ago
早安台灣! (wave)
porta
11 years ago
早安~ (heart)(wave)
愛天下589
11 years ago
早安 :-))
allen2772
11 years ago
早安 (dance)
夕嵐無處所|妙果
11 years ago
早安
喜歡結善緣
11 years ago
mingo
11 years ago
安安
tina966
11 years ago
ɹɐǝq™
11 years ago
早安 :-)
星兒*
11 years ago
中午 好 (wave) (hungry)
無住生心
11 years ago
:-)
smoothjazz1968
11 years ago
中午好喔!
佶也
11 years ago
Treelazy
11 years ago
下午好
天晴雲白
11 years ago
如實地,嗯,感覺很好
天晴雲白
11 years ago
喜歡如實地就好
簡大俠
11 years ago
:-)
印度阿三
11 years ago
午安
素大餅 1974
11 years ago
(wave)大家晚安!騜快領便當呷飯!(music) 快樂聯播網 - 綠逗來開講 比利潘主持
麻豆 施文
11 years ago
晚安~~~ (wave)
♔Gunk Gek♥
11 years ago
rreessppoonn
♔Gunk Gek♥
11 years ago
rreessppoonn (wave)
♔Gunk Gek♥
11 years ago
rreessppoonn (wave)
Indep_Tsaur
11 years ago
(wave)
★Ping Kai™★
11 years ago
晚安 溫馨 愉快 boost boost boost boost boost
★Ping Kai™★
11 years ago
晚安 溫馨 愉快 boost boost boost boost boost
★Ping Kai™★
11 years ago
晚安 溫馨 愉快 boost boost boost boost boost
★Ping Kai™★
11 years ago
晚安 溫馨 愉快 boost boost boost boost boost
★Ping Kai™★
11 years ago
晚安 溫馨 愉快 boost boost boost boost boost
★Ping Kai™★
11 years ago
晚安 溫馨 愉快 boost boost boost boost boost
TrObciNd' says
11 years ago
Hello :-)
TrObciNd' says
11 years ago
Hello hello
馬飲酒
11 years ago
費文麗
11 years ago
kenhsu
11 years ago
kenhsu
11 years ago
大師你避暑返來喔~
kenhsu
11 years ago
kenhsu
11 years ago
kenhsu
11 years ago
「原始佛法」在現實界的如實觀修行。
「後期佛法」在修行上主張於「理想、期待」的抽象觀想。 .
dtyyang: 「後期佛法」除了「理想、期待」的抽象觀想。難道就沒有觀察體驗嗎? 如果有那是不是也是「原始佛法」了呢!這跟修學的法門有關,還是根性問題?
Shingu
11 years ago
晚安
Yizhu Lu
11 years ago
早安
dtyyang
11 years ago
huei117: 呵呵呵。朋友。吉祥。感恩您的分享與善詰問。 :-)
dtyyang
11 years ago
這是屬於「原始佛法」在修行上的定義,「如實觀」就是能夠在現實界的五蘊身心加以體驗而如實知,世間的緣起能夠被加以確認,才可能有入流緣起的「洞見」。 :-)
dtyyang
11 years ago
「後期佛法」當然有觀察體驗,只是絕大多數是概念法的觀察,而後學說的「如實觀」,只是在說明「原始佛法」,所觀察的是屬於早期佛法定義的「究竟法」。 :-)
dtyyang
11 years ago
後學自己走過極長時間的,「後期佛法」學習,隨然沒有成就,但是總是\經過了相當的用心,也有著一定程度的實務上的體驗。 :-)
dtyyang
11 years ago
後學理解您要表達的意思,不過我們在觀點上有著,根本上的差異與分岐,圓融的溝通與理解是有困難的。 :-)
dtyyang
11 years ago
當然若是只說單純的體驗,那是各家都有著不同,而民俗信仰乃至於靈修者,都有著一定程度的體驗,我們不能說體驗的是對或者是錯。 :-)
dtyyang
11 years ago
畢竟,每個人的體驗歷程,對於個人來說都是如實的;所以說宗教式的體驗,確定是個人都會有所差異,而各說各地殊勝嘍。 :-)
dtyyang
11 years ago
以上簡易答覆;其他有爭議性的論述,後學就不予作答嘍。。感恩您。謝謝。。。 (LOL) (LOL) (LOL)
馬飲酒
11 years ago
521
11 years ago
早安台灣 (wave)
win-win
11 years ago
早安 :-D (wave)
早安 :-D 祝: 順心 (heart_beat) 身健如常 (banana_rock)
BuTi
11 years ago
佛法是今現在如何用心的問題 (LOL)
星兒*
11 years ago
午安 (wave) (music)
午安
dtyyang: 走過極長時間的,「後期佛法」學習。是指阿含經嗎?
現實界的五蘊身心加以體驗而如實知,世間的緣起能夠被加以確認,才可能有入流緣起的「洞見」。
「原始佛法」,所觀察的是屬於早期佛法定義的「究竟法」。 (eyeroll)
allen2772
11 years ago
下午好 (dance)
BuTi: (cozy) dtyyang: BuTi: 佛教的三個時期 - 正法(原始佛教),像法(大乘),末法(密宗)。 (eyeroll) 為何說大乘是像法?
BuTi
11 years ago
huei117: 對不起 未曾見過如此區分方法 (LOL)
BuTi
11 years ago
【正像末】一正法,正者證也,佛雖去世而法儀未改,有教有行,有正得證果者,是為正法時。二像法,像者似也,訛替也,道化漸訛替,而真正之法儀行儀不行,隨而無證果者,但有教有行,而像似之佛法行,此時謂之像法時。三末法,末者微也,轉為微末,但有教而無行,無證果時,是為末法時。
BuTi: 印度早期的佛教 《史念原始佛法》這樣說到! :-D是我不會問啦!我沒多聽(還有許多事該做)喔!別問我懂了沒! :-P
BuTi: 這跟師兄說的就有契合了當然我是大概看了一下,別太拘於某一句喔! :-D
kenhsu
11 years ago
kenhsu
11 years ago
kenhsu
11 years ago
kenhsu
11 years ago
kenhsu
11 years ago
kenhsu
11 years ago
Indep_Tsaur
11 years ago
(wave)
anran
11 years ago
思想紛歧與爭論,應有千年之久了吧!
★Ping Kai™★
11 years ago
[nyv] // boost[nyv] // boost[nyv] // boost[nyv] // boost[nyv] // boost[nyv] // boost[nyv] // boost[nyv] // boost[nyv] // boost[nyv] // boost[nyv] // boost[nyv] //
★Ping Kai™★
11 years ago
[nyv] // boost[nyv] // boost[nyv] // boost[nyv] // boost[nyv] // boost[nyv] // boost[nyv] // boost[nyv] // boost[nyv] // boost[nyv] // boost[nyv] // boost[nyv] //
★Ping Kai™★
11 years ago
[nyv] // boost[nyv] // boost[nyv] // boost[nyv] // boost[nyv] // boost[nyv] // boost[nyv] // boost[nyv] // boost[nyv] // boost[nyv] // boost[nyv] // boost[nyv] // a
dtyyang
11 years ago
anran: 法友。吉祥。感恩您。以下後學略作敘說。 (LOL)
dtyyang
11 years ago
呵呵呵。法友說的;『思想紛歧與爭論,應有千年之久了吧!』,這個論點,在實務修行上,其實是沒有什麼爭議的。 :-)
dtyyang
11 years ago
千年爭議;那是「早期佛法」,「後期佛法」,那是偏於「南、北傳」的分歧與爭論,準確的說,應該是部派分裂後,上座部、大眾部,的紛歧與爭論。 :-)
dtyyang
11 years ago
初期的爭議,在根本法義的修多羅部分,大體上的見解還都是一致性的,而分裂的癥結與根本,則是來自對於「律」的見解產生了分歧。 :-)
dtyyang
11 years ago
而南、北傳,的爭議、分歧,就是上座部、大眾部,紛歧與爭論的延伸,乃至於到了,初期大乘的開展,才明確的產生了「經、論」創作、以及陸續的流轉出,才產生了,對於法義論述的分歧。 :-)
dtyyang
11 years ago
從此而展開了,上座部不承認,大眾部轉化而開展的大乘佛教,而北傳的大乘則轉而偏於「信增上」,貶斥上座部為小乘、焦芽敗種的自了漢,這些才是屬於,紛歧與爭論的主軸。 :-)
dtyyang
11 years ago
而這些部分大體上,都是屬於,觀點、法義,以及屬於流派式的爭論,而在「實務修行」,實質上並沒有所謂的,紛歧與爭論。 :-)
dtyyang
11 years ago
云何如是說?因為大眾部轉化成為,初期大乘後,大量般若經的問世,多數轉向於宗教式的信增上,而作為依循的修行法門了。 :-)
dtyyang
11 years ago
這在修行的實務上是屬於根本性的轉化,也是革命式的創設性了,已經與原有的修行實務切割而分離了,所以說談不上;紛歧與爭論,這是說修行部分。 :-)
dtyyang
11 years ago
所以說;單純的從「修行面」來說,「南、北傳」,在修行實務上因為根本的架構,以及依循根本的法義不同,不可能有所交集,也就沒有所謂的在「修行實務上」,有存在著,存紛歧與爭論了。感恩您嘍。。謝謝。。。。。 :-) (LOL) (LOL) (LOL)
kenhsu
11 years ago
kenhsu
11 years ago
kenhsu
11 years ago
kenhsu
11 years ago
kenhsu
11 years ago
kenhsu
11 years ago
dtyyang: 感恩分享(cozy)「修行面」來說,「南、北傳」,在修行實務上因為根本的架構,以及依循根本的法義不同,不可能有所交集,也就沒有所謂的在「修行實務上」,有存在著,存紛歧與爭論了。(eyeroll)不可能有所交集 這麼果斷!不都是佛弟子嗎?所修也都是依佛教誨.不就是主修上的不同。但主題都解脫不是嗎?(eyeroll)
anran
11 years ago
這本是個大題目,從五事非法的爭議開始,就有各個方向,各個層面的紛歧。只能說眾生根性各不相同,才會衍生出各類思想體系,雜然紛陳。這並不是以我這種無有親身體驗,以及有限知識,就可能論斷得了的。現時實在沒有能力,也不想去碰觸這麼龐雜的課題。
win-win
11 years ago
早安! :-D (wave)
BuTi
11 years ago
假日清晨,吉祥愉悅!
BuTi
11 years ago
之前學習密宗,於關房同學之中,有一泰國華裔僧人,於閒暇談及大乘佛說之話題.彼云:於泰國初學原始佛教之人,多不認同大乘佛說,然而已被認證,已證羅漢果位者,反而都接受大乘為佛所說.
BuTi
11 years ago
從史料探究認為大乘非佛說,並非毫無緣由.然而佛法流傳,有時是藉由〔三昧相傳〕.例如無著菩薩藉由入定,至兜率內院親聞彌勒菩薩說法,載為〔瑜伽師地論〕.即是一例.
anran:南傳佛教、漢傳佛教與藏傳佛教,那是 五事非法的爭議開始,就有各個方向,各個層面的紛歧。只能說眾生根性各不相同,才會衍生出各類思想體系,雜然紛陳。 (worship)
大天五事是關於阿羅漢餘習和證道機緣的五種說法,因僧眾對五事的意見分歧而導致佛教根本分裂。 8-)
十事內容現代研究認為,在十事除受蓄金錢之外其他九事中,七事屬於小小戒問題[5],二事屬於布薩與羯磨制度問題,有疏忽懈怠的情況則需重申律藏有關規定。 8-)知道做到應該可以出家了 (eyeroll)佛有要我們做這些?不是要轉迷為悟.離苦得樂 (eyeroll)
若執事則有掛礙.不轉悟也.非三法印及非佛說! (eyeroll)
dtyyang
11 years ago
BuTi: 呵呵呵。法友。吉祥。感恩提供分享。 :-)
dtyyang
11 years ago
後期佛法,是佛說,非佛說,那是屬於考古,以及學術界的論證,當然一開始轉入於「原始佛法」學習的朋友,那種情結,是可以理解的。 :-)
dtyyang
11 years ago
後學自己也掙扎過,停留於門口的朋友,還在知識中打轉,以及經由信仰轉移的慣性,並沒有經過淨化,未入門的緣故,那是世俗的情操嘍。 :-)
dtyyang
11 years ago
這一個部分,後學一向不予置評,也都極力地避開無意義的論爭,因為非關「修行」,也爭論不出一個所以然,那是永遠的死結啦。 :-)
dtyyang
11 years ago
如果純就「法義」做理性如實的論義,或者是修行次第的詳細內涵,有助於個人修養與修行得提升,後學覺得那才是實際的。 :-)
dtyyang
11 years ago
飢餓的路程,討論如何正確地獲取食物,讓生命延續以及充足體力,向於目標,這是屬於「如實」,而在飢餓中,幻想豐富的山珍海味,終是說食不飽;哈哈哈。。。那是耍嘴皮子修行啦。。。 :-)
dtyyang
11 years ago
至於藉由〔三昧相傳〕;不能說有無,不過難以認定、考證卻是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還是需要經由修行者的傳承,因為那是無法驗證的,也無法複製過程。 :-)
dtyyang
11 years ago
但是在「信仰增上」傳布與開展佛法,這樣的說法,會有一定的理想與期待的功能與作用,因為多數需要依賴於「信仰增上」,所創造的力量。 :-)
dtyyang
11 years ago
至於學習於「原始佛法」的行者,絕大多數是屬於「隨法增上」,絕對性的理性昇華,這些部分則是僅止於參考嘍。 :-)
dtyyang
11 years ago
禪定的境界與層次,確定是有,但是境界不盡相同,這在於「心意」開發也有一定的關聯,法友;學過密宗,當然會了解後學在說甚麼嘍。。。 :-)
dtyyang
11 years ago
感恩法友,如是善意的分享與互動。。。感恩啦。。。。 (LOL) (LOL) (LOL)
dtyyang
11 years ago
anran: 法友。吉祥。感恩法友的分享啦。
爭論於歷史性的紛爭,確實是一件沒有意義的事,這些其實非關修行,只是屬於學問知識性的一種探究,後學也沒有興趣啦。。。感恩啦。。。。
(LOL) (LOL) (LOL)
dtyyang
11 years ago
huei117: 哈哈哈。朋友。有關見解歧見的問題,說了漏露長,也有爭論的疑慮,後學就不佳已回覆了。感恩您啦。。。。 (LOL) (LOL) (LOL)
dtyyang:「如實」「隨法增上」 見解歧見的問題,我也沒有興趣乏了,因那無關增長,所見亦是二分法與真俗不相應 (blush)不過對於佛法的演變亦是一種增長! (LOL)
dtyyang: BuTi: anran: 隨喜感恩師兄們給予的教導 (worship)願祝:平安喜樂、心無罣礙 (cozy)
dtyyang: 不過話題好像是由「原始佛法」,以及「後期佛法」在修行上主要的差別義。;
這就是,「原始佛法」在現實界的如實觀修行,差別於「後期佛法」在修行上主張於「理想、期待」的抽象觀想。起的 我凡夫看到的想到的就是如此,認為「後期佛法」在修行上主張於「理想、期待」的抽象觀想。好像不是這樣才對!
BuTi
11 years ago
dtyyang: 感謝師兄慈悲回應
BuTi
11 years ago
誠如師兄所言,凡非關「修行」是無討論必要,所謂欲如實修行相應故. (LOL)
BuTi
11 years ago
師兄一直以來皆以「信仰增上」,對照「隨法增上」,以區分北.南傳兩系佛法,實乃親身經歷之實際講法,末學現在同學之中,亦有曾學南傳安般念者,故末學亦能大部分認同師兄說法. (LOL)
BuTi
11 years ago
這或許也是因為時值釋迦如來末法遺跡之景象而已,真正北傳佛法包含密乘,亦有嚴謹修行次第,唯機緣成熟,根器相契合者,方得修學,畢竟不是想要的都會陳列面前喔.
BuTi
11 years ago
末學雖景慕師兄學已上道,經嚴明之修學次第,體無明長夜之將盡,知涅槃清暉之不遠.然若據此,冒然歸北傳佛法僅止於「,理想、期待」的抽象觀想,實需待深刻之商搉!
BuTi
11 years ago
huei117: 師姐早安 (LOL)
Chainlong噗樂客
11 years ago
一個生活困苦者在現實狀態中,開始也只能先求身心溫飽,然後再方向與目標的努力過程中,次第階段性的達成,呈現的覺受與感知,也確定會有所不同。在次第性的階段用功努力的達成,在過程是如實的體驗,在成果的境界當然也是如實的了知。在於未達到的次第與境界,那種知,也只能說是虛擬的學習,潛在於觀想中的境界了,與現實中的成果境界,主要差異與分歧點。這就是「原始佛法」在現實界如實觀修行,差別於「後期佛法」修行上主張「理想、期待」抽象觀想
Chainlong噗樂客
11 years ago
人生是但更該超越了「模擬與學習」,譬如說,高中學生,「模擬與學習」大學生,但是本質上依舊還是屬於,高中學生;當你真實地進入了大學,這裡才能說是「如實」。譬如,戲台上模擬「皇帝與宰相」,卸下了戲服,才了知什麼都不是。誠乃當頭棒喝!我們說,次第層次的差異,會有著不同的,覺知如實,感受如實,想、行如實,在實質體驗上的差異不同。但是經由體驗了知的「法」,經過了無數次「如實」的觀察與現觀,了知與驗證,他是無可動搖的知見根本了。
天晴雲白
11 years ago
非常贊同這句話~~~如果純就「法義」做理性如實的論義,或者是修行次第的詳細內涵,有助於個人修養與修行得提升,後學覺得那才是實際的。
天晴雲白
11 years ago
分類不分類,沒必要對號入座,對我來說,比較重視的是,有什麼是我可以學習的,可反省的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