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前篇所述,我們在「學習」這個過程中基本上有兩件事需要完成:1、為資料庫增加存量;2、深化其運用的熟練程度。前者為根,後者為用。資料庫(知識)為運用時提供材料與基石(building blocks),後者使使用效率與成功率增加並加深記憶。所以,兩者是相輔相成的。
故此,要增加學習的效率,兩者必須一起進行才能達致最佳的效果。首先來說說人類的記憶過程。人類的記憶有兩種模式:短期與長期記憶。兩者沒有好壞之分,只是用途不同而已。
長期記憶,可以理解成一個在腦內的存在狀態達致穩定的資料,記憶非常深刻,若非將之擱置一段足夠長的時間也不可能忘掉。若一些資料(知識)變成了長期記憶的話,那它最少會有以下兩個性質:不容易忘記、提取容易。對於精通了能力的人來說,這就是他們該項能力的資料庫的狀態。
短期記憶,可以理解成一個在腦內的存在狀態仍然是很不穩定的資料,記憶不深,若非在仍然記憶猶新的時間內將之鞏固起來的話,就會很容易而且很快地忘記了。若一些資料(知識)只停留在短期記憶的話,那麽:這些資料的記憶深度會急劇遞減,通常捱不過3日;資料存量很少;在保鮮期後通常很難回想起來。
這樣看來,短期記憶好像沒什麽用似的。其實,它的影響力在於學習的效率。首先,每一個新的資料被抽出來的時候,都會處在短期記憶這個狀態裡。而這個時候,就是將其印在身體/腦裡--「練習」出場的時候。
雖然說練習的做法,會根據能力的性質不同而改變,但通則卻是有的--「不斷地重複與改良」。「重複」與「改良」,此兩者有不同的效果,但在精通能力的路上,卻是缺一不可。先說「重複」。「重複」基本上就是將事情多做一次罷了。其效果在於熟練同一套動作(物理或精神上的),將習慣烙印在自己身上。
然而,因為「重複」是一種深化的過程,所以能夠從中得到的除了熟練之外,沒有更多。所以,在每一的重複動作中留意自己的動作並隨時作出調整,就是「改良」的工作。一來可以省下繞遠路的時間,也可減少用在將「陋習」改過來的力氣。
基本上,在這個「改良」的過程中,主要的做法就是問自己問題,這是很重要的一點。因為能力本來都被藏在自己裡面的關係,透過問題我們可以發現到一些之前沒被注意到的地方或解決方法。在思考的時候,靈感是最主要的知識來源。
關於靈感,這裡我有一點補充。首先,靈感是事情的洞見,而在收到的瞬間會有一種突然看穿了整件事的感覺。第二,靈感是可以被引發的,其中一個有效的工具就是透過提問。還有一點,要引發靈感,最要緊的是放鬆、專注和聯想。不過,這個話題太大,有機會我們再另作討論。
接下來我會寫幾篇實戰方法以供參考,內容會以步驟形式地分享我在「學習」過程中所用的方法。大體而言,除了比較關鍵的「靈感獲取」之外,基本上都是源自同一個道理。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