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非結構化資訊會讓位給結構化資訊,為更多的智慧運算鋪路。
就像九零年代我們用網際網路來連結文件一樣,現在我們更要把資料連結在一起,使人類可以發現、連結、描述和再使用所有種類的資料,例如人口、氣象、地圖等等。這也是邁向語意網的一大步。
博納思李形容資料聯結計畫就像一群資料盒,當它們透過開放標準而連結在一起的時候,就會產生許多新的應用和有趣的創作。
要精通web 2.0,需要歷經三個層次的磨練,第一是會使用個別服務,第二是會整合運用這些個別服務,第三是聚沙成塔,把社群中分散在各處的零星訊息,整合成方便易用的知識庫。
我要再次建立時間管理的知識庫,這是我2011要努力的事情,要結合Vista的力量了。
古人說文史不分家,但因為我們求學時,國文和歷史是分為兩個科目來學習,往往錯失許多必要的關聯。
例如,大家都分別讀過柳宗元、白居易和劉禹錫的詩文,但我們卻不知道他們三個人是生死至交,生長於同一時代,我們也分別學過蘇軾(1036-1101)與李清照(1084-1156)的詞,卻不知他們曾共同生活在同一時空中。
從孤立的一首「赤壁懷古」,到我們透過各種由好奇心引發的問題,連結出對宋詞和詞人的關聯資訊,最後建構成自己的觀察與知識體系,這就是從孤立到關聯的過程,也是知識建構的過程,其中充滿主動學習和探索的樂趣。
「從孤立到關聯」也成為二十一世紀的新學習特色與方法。
一個是作品,例如軟體,文章,一個是人,小傳或歷史,我希望用Wiki將之整合起來,我相信,很多人已經在做這件事情
讀「大腦決策手冊(How We Decide,天下文化翻譯)」,受益頗多,其中最震撼的觀點,就是人類大腦的演化有其極限,無法跟上科技的躍進,由於負責理性思考的前額葉皮質,同時間內能處理的資訊有限,所以知識也有報酬遞減法則,資訊一旦增加到到某個程度,就會產生負面效應。
數位學習中需要尊重、開放、分享、面對和接納的態度,尤其要練習「先給後得」的氣度,你所給出的一切,其實都是給你自己的! ——鄒景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