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像Macro鏡還是有他的用處......是長鏡沒辦法取代的
latest #20
長鏡對焦距離都長阿~多的是最近對焦距離一米以上的。其實還有專業Macro鏡,是無法無限遠對焦的,只是那一般都是科學在使用。
對阿,但是問題是光學設計完全不同。且一般微距需要的是深景深,長焦鏡則是相同光圈下景深會淺。景深要深,光圈就要小,縮光圈之後畫質要能夠維持也是很困難的,一般的MTF很少光圈小於11畫質還很好的。不過我想傳統的光學工藝遲早有一天被電腦取代,現在的相機內置修圖都太強大了,真亦假、假亦真
不過還是有人不修圖的,而且光學工藝要是被取代,你叫光學大場吃什麼
改吃科學或是精密製程,目前純靠光學工藝吃飯的廠家還真的沒有了。 君不見最近43/m43聯盟裡面誰才是老大嗎?
而且說到不修圖基本教義,他們不知道手上的相機早就內建修圖了,一拍出來的時候就「處理」過了。所以才說真亦假、假亦真。有沒有修圖?套一句最近很流行的k
......除非新的材料導入CMOS,不然感光元件應該難有長足進步,而且我不太懂怎麼會提到M43...現在CMOS幾乎都卡在電流的問題上,m43也不例外
光學工藝的話我是滿期待鏡頭會重新設計,目前很多鏡頭設計都很早,很多都不是專門為現在的感光元件而設計...我覺得這部分還有機會改進
所謂相機內建修圖,指得不是那些濾鏡啥的功能,是你看不到的。按下快門之後就開始修正,這點我記得Sony已經大方承認了。
光學工藝我覺得差不多了,反正現在消費者只在意片幅跟超高iso是否「純淨」。感光元件原理我不懂,但是有看過不少改進結構、改進製程、開口率等等。當然最大宗還是改進演算法,也就是一般我說「內建修圖」的部份。現在很多相機的除噪(NR)是不能關的,只能選強、中、弱。
O基本上是跟P合作電子的部份,但看看那個感光元件,P社第一線的也沒有給O用的感覺。E5規格實在有點囧。
針對數位感光元件設計的系統,不妨查查Olympus設立43聯盟時發下的豪語。另外也可以稍微注意一下為什麼接環很大的EOS可以很快135化,而Nikon F必須要放棄一些「堅持」之後,才端出D3。不外乎邊角失光、畫質鬆散的問題。也可以找找1Ds一代剛出時接底片時代L鏡的慘況。
...落落長回完一大堆,才又想起"I should care"又很久沒有出去拍點什麼了。機器再好再讚也是會哭的。
原來這是你講的不修圖,我想不可能不修圖啦,除非你每張都拍RAW,印象中只有RAW不進處理器,因為處理器會降噪和壓縮成JPG,也不用Sony承認了,因為每家都這樣
邊緣失光和畫質鬆散主要和感光元件和傳統底片感光原理不同所致,一個化學一個電子,會造成邊緣失光是因為CMOS邊緣所接受到的光並不是垂直入射,所以造成感光問題,當然底片也不是,但底片感光就是比CMOS來的好,所以就算斜打他還是可以正確感光,所以我覺得現在還有很多鏡頭可以改進
現在大部分改善這兩種問題的方式就是重新設計鏡頭,ㄏ,除非CMOS可以做成彎的,當然我想沒一個廠商會把CMOS做成彎的
Sony連RAW都有進處理器喔~ 不過我猜那些容易邊角失光的也都有這樣搞,只是敢不敢說的問題而已。世界初的135數位機身Contax N鏡頭是大到夭壽,還不是要解決失光問題,也就是你說的化學底片跟數位元件的差異囉~說RAW完全沒有補正然後可以做出135邊角不太失光,我是不相信。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