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鞋]食屎屙飯
[noel]解決世界糧食危機
[我]屙得出都還算叫productive。我質疑!
不知道禮義的原因,不知道道德的原因,卻去遵守,徒具格式,卻又堅持,這就是中國人的愚昧、中國人的迂腐。
哩位學生都200年難得一一見。大家娛樂下,跟住可以唔理
元素,還是這句,何必用殖民者的眼光看自己?批判中國人之前,請避免一刀切。而上述考生的主張,同樣是一刀切。不過,在香港要一刀才拿到分數
我跌入考生的思維套路是我的問題。但這「中國人」原型又是怎樣形成的?你的「殖民者」原型又是怎樣形成的?
我沒有提到殖民者的原型。你的中國人原型,在我的理解中,是西人在東方殖民後,為了鞏固不公平的政、經關係而建立的。當中一個特徵,就是一刀切,從解釋東方文化到繪畫東方人,都有意無意忽略個體差異。亦因為一刀切,才能世世代代將不合等合理化。甚麼重視血緣,公私不分,類似中古歐洲。
於是,他們把同時代的其他社伯,如澳洲土著、中國社會、印度社會,歸類為古代社會。這些社會的「進步」程度或有不同,但背後的邏輯都一樣︰我小時候很笨,你很像我小時候。他們定義東方,的同時用理性、進步、科學代表西方,這是科學革命、啟蒙運動以來,他們日益重視的價值。
因此,這種定義除了有政治上的工具性,亦是以「東方」為鏡子,去對比自己的形象。
我這樣分析:那段轉載考生寫的段落把「吃白米飯大」這個典型中國人角色特徵這個飲食習慣等同於他所說的中國人道德人倫,這是「人身擁護」和「稻草人擁護」,五月時的我,以中國人角色原型的負面特質回應中國人角色原型的正面特質。
我推測這樣的考題應是香港中學的「中國語文及文化」科的考題,以我所知,學生們在學中化科的過程中有一些指定文章要閱讀(
就是這些),這些文章的作者正是中國人(包括中華民國)。
你所謂的殖民者是某一時日的同一個人嗎?你所表達出的殖民者的一致性、同一性如何得來?「一刀切」從來就是常見的社會現象,不論「御宅」、「阿宅」、「高登仔」、「香港仔」、「台客」、「中二」等等都只是人們心目中的一類角色原型而已。
要建立知識,就得用模型。模型可以說是一刀切的一種。若果不用模型去理解,現實的複雜性會使知識無從建立。所以知識一旦建立,就必有忽略。知識與本體這種分別,我會視為體用之別。
要建立知識,就得用模型。模型可以說是一刀切的一種。若果不用模型去理解,現實的複雜性會使知識無從建立。所以知識一旦建立,就必有忽略。知識與本體這種分別,我會視為體用之別。
中國人都吃白米飯長大兼遵守「中國的」禮義道德,就是一種將文化本質化的說法。易博的解法基本上道出學術上的難題,而我想在現實層面補充,知識很多時候被用來建立「權力」。我說的殖民者是19-20世紀用知識鞏固西方對東方的不平等權力關係的西方人。他們可以是傳教士、學者、軍官、技術人員等。
補充一點,一刀切的確是常見的社會現象。或者說,人群分類的方式,透過誇大,以至虛構別人的特徵,去排除他人。(同時凝聚群體)然而,「宅男」、「高登仔」、「中二」等分類,有明顯的排他性,但背後沒有強烈的權力關係。
中文這些作者是用歐洲中心論去反歐洲中心論啊。因為他們沿用了殖民者的建立框架——重視血緣和傳統的東方、公私分明且科學理性的西方。只是,作者們將前者標籤為人文、道德,將後者標籤為墮落和破壞。整個中化課程就是用殖民者眼光看自己的後殖民論敘。
我心中的徒具形式的中國人的原型得以形塑得力於,首先我讀過那些文章,更重要的是,我在維基百科觀察所得。我做法是先探討如何形成,而非為何形成。你可以先看完那八篇課文後再回頭審視自己對整個課程的看法。課文的編排次序和更替也揭示了一些東西。
其實這類文化研究論說,天生就有缺陷,作者所靠只是個人自身觀察和前人以相同方法而成的研究著作。
首先,如奇你一直提到的「原型」是不是"idea type"?接著,「如何」描述一個過程,「為何」是其因由,也是「如何」的一部份。更重要的,我是在「知識」(原型)之外檢視知識,而不是在框架內回應其命題。最後,八章課文都有看過,因此,才稱它為後殖民論述。
我不敢說這是文化研究的缺點。更重要的是,後殖民論述一開始就問錯問題。它假釋了有同質、永恆不變的中國文化、西方文化。一來文化有流動性(透過不同時空體現),二來「中國文化」這個討論單位太大,也太繁雜。
強勢族群的論敘往往壓過弱勢族群,透過解構前者的論敘,才有看見文化的流動性。文化的流動性揭示了時間的作用。這樣才能重現一定時空下的情境。
上面打錯字︰它假設了有同質、永恆不變的中國文化、西方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