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整理]
關於權力
latest #13
掰噗~
1 weeks ago
整理好花時間@@
我自己對於權力的想像比較複雜一些

我不認為權力有所本質,而是由觀看者觀看的當下,由自身的視角去對於觀察到的社會運作,去賦予詮釋,而定義了(在每個個人中視野中的)定義

權力的誕生是在人與人社交底下而延生而出的,但同時也是過去的權力與在這段時間的人們交互之下,而被假設性存在的存在,其本身不過是一種人們自身限制自身的默契,似乎建立於社會之上,但實際建立於個人之中,是我們所認知的社會物理法則,然而,一但產生懷疑,就無比脆弱

建立於個人之中而實現於群體使得權力似乎存在,而權力本身也容易意識到自己的脆弱性,同時,權力是建立在所有個人之中的默契,使得權力在現實之中有了影響力,也使得權力成為一種方便溝通的工具,因此,在這兩點之下,權力者會傾向透過現實因素(如:武力)去維持自身被視為有權力者。
在脈絡的傳承之下,權力者必須要賦予自身權力的正當性,因此在歷史的脈絡中建立了不同的「定義」,而這些權力的正當性都是被賦予上的,透過典範的改寫,去重新定義出權力自身,使得權力不再只是社會的默契使某人有更大的驅動他人的力量。

在最一開始權力本身只是一種交換的物品,透過自身透過權力去給予底下的人他們個體所得不到的東西,而去交換對方服從而上繳自由、財富與自尊。然而熟知權力本質的人,這樣的權力會在無法交換時消失,因此誕生出「責任」,繼承了權力(以及相對而言的所有東西),必須要有義務去履行「責任」否則會破壞交換的本質,產生不滿,而失去權力本身。(這點在東方或西方古典哲學中都有被提及)
立即下載
而權力從人類學切入,也可以看見其存在對於人類社會的工具性,權力可以使得人們去指使他人,使他人沉默,甚至使他人認同,他交換的本質,使得他成為了一種工具,以交換物質與那些非物質由社會構築的其他共識。在擁有權力者中,第一個感受到的,就是權力的工具性,使得為何許多人被稱為「權力使人腐敗」,僅不過是權力過於方便,使人更容易達成他的「理想」(並非是道德意義上的),而使人去掌控權力。
而權力本身是共識性的,他建立於個人之中,在個人之中成為了傅科所說的環形監獄,社會傳頌給孩子們這樣的規則,而孩子們將這樣的規則內建於個人之中,而在個人與個人擁有的共識中,權力得以顯現。但有趣的是,在18世紀時,為了對抗王權而產生的社會契約論,強調了這個面向,強調權力是共識性的,使得不再被共識所承認的王權繼續擁有權力本身。但就個人而言,我認為只不過是王權失去了交換的價值,而被眾人所拋棄,而為了拋棄過往的傳統與教導,共識性在社會契約論特別被凸顯,甚至在民主制度下被視為權力的基本定義。在本質上,他是被強調的,但作為民主國家,他「必須」(而非是本質性的)是共識。
然而隨著歷史的發展,民主也逐漸可以發展成民族主義,在集體圖騰的歡騰之下,權力與理性的結合無限擴張而產生了悲劇,因此有些人轉變成懷疑權力自身,將一切的悲劇歸因於權力自身,擁抱了無政府主義。強調敘述權力誕生於人性之中,是一種人性貪婪的束縛,而必須要被破壞。

回到結論,我個人認為權力的本質,就只是默契與教導下,內建在個人心中的規範,而隨著歷史不同人的賦予下,各種權利所帶來的價值與前提被凸顯,像光線在不同介質下產生了不同的展現。因此,重點並非是權力的本質是如何,而是在各個社群之中,權力的性質「應該」或「被視為」是如何。
一個理論是當下時間點內所有範例應用的集合。Barnes, Bloor and Henry 1996:105
斯圖亞特·霍爾(Stuart Hall)及文化研究學派:
• 文化研究反對法蘭克福學派對大眾文化的貶低,認為大眾文化是具有創造性和抵抗力的文化實踐。霍爾指出,大眾通過「編碼/解碼」的方式,重新詮釋主流文化中的意涵,從而反映其主體性。
• 雷蒙·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
• 威廉斯認為文化不僅是「上層」的產物,真正的文化在於「普通百姓的生活方式」。大眾文化展現了普通人如何參與創造和分享意義。
• 馬爾庫塞(Herbert Marcuse,反思法蘭克福學派的批判):
• 雖然馬爾庫塞批判消費文化,但他也承認大眾有潛力透過藝術和社會運動表現出對抗壓迫的力量,進一步推動社會進步。
• 艾瑪·戈德曼(Emma Goldman):
• 作為無政府主義者,戈德曼認為大眾是革命與變革的核心力量,她強調大眾的智慧和共同體價值。
Nations and Nationalism Since 1780: Programme, Myth, Reality
On Nationalism
Eric Hobsbawm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