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招治《蕃薯市的韓國藝妓樓》 -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典藏...繪者自撰圖說為:
「艋舺這個名字來自於平埔語的「莽甲」,臺灣光復後改為「萬華」,早在清朝時代艋舺是人文薈萃之地,在淡水河口,水上舟楫蝟集,商號林立形成交易市集。
「蕃薯市」是凱達格蘭族以蕃薯和漢人交易而得名,商賈雲集,地方繁榮,在日據時期,叫做「歡慈市街」,後又改為「入船町」,光復後改為「貴陽街」。鄰近有「凹料仔街」(今華西街),因酒家、妓樓、娼寮林立而被劃入「遊廓區」。日本人也在這裡經營藝妓館,藝妓以朝鮮女居多,是日本男人尋歡的地方。附近寶斗里的娼寮,以本省男人為對象,日本警方把這裡劃為風化區來管理,性工作者必須按時到公立的婦人病醫院做身體檢查,以防治性病蔓延。」
……畫稿中的創作年代記錄為2011年12月6日完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