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主何時會降臨一樣,她打趣說:那日子、那時辰,妳不會知道。」語出馬太福音。
latest #9
從這句話中,就可以看出《告訴我,你受了什麼苦?》跟《隔壁的房間》的差異——事實上(出乎意料)差異不大,小說版比較細瑣冗長,電影版濃厚有力。兩者皆風趣(尤其是一個以死亡為議題的作品),但笑點不同。
雖說好的改編作品應該不需要原著來補齊,但對照原著來看是雙倍樂趣。很多人都不喜歡的《沉默茱麗葉》我對照原著小說時驚為天人——對小說,而不是對電影,那部電影真的是難以施力。孟若的《出走》真是微妙的作品,三段不相關的短篇,勾勒出一個女性的三個片段。我邊看邊想,阿莫多瓦一定覺得這就是我命中註定的劇本。沒想到孟若似鬆實滿,無一處有餘裕可改,阿莫多瓦只能著色,幾乎只能原封不動的加一層阿莫多瓦濾鏡。
《告訴我,你受了什麼苦?》則不同,它似滿卻鬆。阿莫多瓦刪除了原著呶呶不休的文青雜談,把原先的哲思,瑣碎的文青碎嘴,用美麗的飽和的影像取代,看Julie整理那棟老宅,她們穿的那些毛衣。
Julie三次從樓梯間抬頭仰望,說明了一切。
但小說本身也非常有趣。之前看到有人批評《隔壁的房間》拍得太文青之類,問題是原著作者是蘇珊桑塔格的好友,她本來就是文青中的文青中的文青,她是最內圈的文青啊。
看完《告訴我,你受了什麼苦?》之後,我馬上買了同一個作者寫的《永遠的蘇珊:回憶蘇珊桑塔格》與《摯友》。
電影版刪掉的地方也是有趣的。比如有個因為metoo而被取消的傢伙(他的確是她的老友,但他也的確是個混蛋)來探病時放聲大哭。煩上加煩,為什麼我得癌症,還要個混蛋來我床前大哭來煩我。
我也看到有人說阿莫多瓦魔改原著。還真沒有。阿莫多瓦只是刪掉前面四分之一瑣碎的探病故事,並且幫兩個女主角取了名字罷了。
原著裡面只有「我」跟「我朋友」。
要說魔改,阿莫多瓦在《最後的夢》裡面魔改《慾望街車》。這個故事可能很類似《痛苦與榮耀》,但要往前推三十年,也就是《慾望法則》的年代。導演跟男明星在一起,男明星每天吹枕頭風,說想要演《慾望街車》。而且要演白蘭琪。
「我們什麼時候在乎過性別了?名字改叫男性化一點的白蘭克.杜波斯克,我願意減重幾公斤,我會撲向人面獸心的柯文斯基。」
這才是魔改好嗎?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