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者N度踏上旅程
1 weeks ago @Edit 1 weeks ago
在串上看到一個老師難過自己請學生喝飲料沒獲得正面反應的主題而產生的想法:

我們都知道被拒絕的感覺不好,但「拒絕」其實是一個很自然的選項。

我們很常教育孩子要勇於拒絕,例如:性相關的騷擾、或是同儕霸凌,希望他們能勇於表達自己的想法,但回顧我自己的成長軌跡,卻發現大人們一方面鼓勵小孩表達自己、表達拒絕,卻又很喜歡添加各種「前提」要孩子接受他們想拒絕的東西。

例如:因為是好意,所以不喜歡也要收下禮物。

例如:因為很營養,不喜歡也要吃下料理。

這些前提往往用了「對你好」來包裝「因為我想讓你這樣做」的出發點。

可是:好意可以很純粹,不需要禮物點綴。

可是:營養不會只有一種攝取來源,偏食一下其實無妨。

我們大家都有或多或少的偏食吧?但我們因此成為非常不健康的人了嗎?
但我們卻很常聽見把不接受的後果用極端的例子包裝,變成要求孩子甚至是成年人「你要接受比較好」的軟性情緒勒索。

如果一個人習慣這樣的「因為某某原因,好吧,我接受」的思考模式,我們要怎麼要求他會成為一個勇於拒絕與反抗不正當事物或行為的人呢?

我們又要站在什麼立場去苛求那些會舉出好多好多例子來跟你說「為什麼他無法逃脫泥沼」的人呢?

因為他的成長軌跡可能也是這樣的,在諸多「善意的解釋」中,逐漸喪失了拒絕的能力。

我們的日常生活的所謂「禮貌教育」,並沒有涵蓋到「禮貌的拒絕」這一塊。
勇者N度踏上旅程
1 weeks ago @Edit 1 weeks ago
我們從來沒有指導過他人該如何「習慣拒絕」的這件事,不習慣拒絕人,自然也不習慣被拒絕。

很多情緒就這樣產生了。
很多不理智也跟著情緒產生了。

巨嬰跟智障也就產生了。
立即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