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分享】翻到之前讀《人物的解剖》做的筆記,分享一點喜歡的部分。
需要我們付出心力認識的故事角色,多半讓人感覺非常真實。
一則故事是一個關於生命的隱喻,表達存在(being)的本質;一位故事人物是一個關於人性的隱喻,展現生成(becoming)的本質。
想法或觀念有其壽命,通常很短,當故事的意義越受限於時代,故事的壽命越短,想要長存,當中探討的主題也需要持續、跟上時代的重新詮釋。可以長存的是故事人物。
-
美國作家亨利·詹姆斯曾說,寫小說的唯一理由是要對抗生命。同樣的道理,創造人物的唯一理由是要對抗人性。
讚嘆對抗生命和人性這句說得太精準太貼近⋯⋯
每次回頭看自己筆下作品,常有共同的脈絡,對世界和人性的厭倦感,尤其是《菊殘猶有傲霜枝》,我對世界的厭惡都集中在那裡了吧(好)
因為活著太難,難以擁有真正的自由,人類社會本來就是個沒有邊界的牢籠,寫作是最容易能夠做到的抵抗,至少在台灣用寫作叛逆不會有危險的代價。
當決定做出任何形式的抵抗,自己的生命才產生了意義;透過筆下人物展演人性光明與黑暗,唯有看得通透了,才能瞭解如何在人類間的夾縫抵抗自己與他人與生俱來的人性,保持反抗的心態才能走向心靈自由。
也許不必用「反抗」這麼強烈的詞彙,對世界有與眾不同的想法,保持獨立思考的同時,就是一種反抗精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