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ötterDämmerung源自華格納歌劇,意為「諸神黃昏」,是北歐神話中的末世論傳說,後來成為災難性事件結束的象徵
* 這篇浪遊在安娜與讀者在核戰後世界的浪遊
* 安娜—「安娜」與「安妮」同源自希伯來文漢娜,雖然今天有人說她是小孩,但她其實年齡大概是15~17歲左右,高中生少女的年紀;她因為住家位於距離城市有一段距離(>25km)而得以倖存,最後由於攝入過量被核落塵汙染的水而染上放射病死亡(由於劇情需要,可能略為誇大了核落塵對於水源污染的時長與效力,我查到的資料是說體內照射通常不至於致死,當然長期的疾病風險是有的;不過這不代表安娜能一直倖存,她即便不是死於放射病,也很可能死於核飢荒,尤其是在她周邊範圍內已經很難找到食物的情況下,事實上,以她個人的能力來說,能活到第三個月結束已經是非常幸運了,如果在這種糟糕的狀況下活著算是幸運的話)
* 康絲緹娜—安娜的姊姊,大學生,安娜離世前曾看到她的幻像,與男友威爾特死於核爆當下,對他們來說算是好結局;無痛的死在當下,不用面對戰後的困頓與狼藉,生命定格在(算是)最美好的時刻(作者個人的人生觀吧,既沒有經歷年華老去也不用承擔人生後續的各種痛苦,定格在最美的一刻...)
* 威爾特(Welt)—康絲緹娜的男友,在安娜的回憶中曾經提過關於核戰爭的一些知識,除此之外也分享過各種東西,在安娜眼中是個知識淵博的大哥哥,有一個名為克里格(Krieg)、熟知戰爭與武器知識的弟弟,兩人的名字的意思分別是「世界」、「大戰」
* 安娜與康絲緹娜的父母—雖然沒寫,但設定中是在出門處理公務的回程路上,由於警報後的恐慌造成了大逃難潮與大塞車,被困在城市中,因而死於燒傷與輻射落塵造成的傷害(最慘的一類)
* 時間—核戰後的三個月,九月的初秋,卻降起了漫天的大雪(部分內容參考自1816無夏之年,一場因為火山爆發導致全球溫度驟降、糧食短缺的事件,樹皮被刮除的部分就算是參考當時的一種常見食物:樹皮麵包)
* 物品—父親留下的鋼筆(寄託了安娜對於父母的思念)、二戰期間留下的P38手槍(還特別去找了介紹槍枝的影片,就為了搞清楚這把槍是怎麼運作擊發的;另外,安娜找到這把手槍時,槍內還有六發左右的子彈,但用完就沒了,她並沒有補充彈藥的渠道,甚至不清楚這東西如何補充彈藥)
* 背景—缺乏預警的突襲式世界級核戰爭(源於核失誤/北韓的突襲式襲擊,本來有想過要不要把時間背景放在古巴飛彈危機,但考量到自己生活在現代科技世界過於習慣現代生活而已經無法揣摩1960年代生活的狀況,還是決定放在現代),戰後食物匱乏
* 猜疑鏈(若非則是)—對方是否懷有惡意、對方在過程中是否可能產生惡意、對方的武力是否優勢於己方→基本上是這種狀況下理智的結果,尤其是,考慮到雙方的性別差異,安娜對於那位路人必然更為防備,「誰知道這種環境下可能會發生什麼恐怖的事」
* 考慮到文筆與讀者觀感,我並沒有太詳加描述其中的一些血腥或噁心的情節,通常只用了一兩句帶過;另外,有個很重要但我避開的環節是——在沒有水電的狀況下,對排泄物的處理將會變得十分困難
* 由於已經過去相當長一段時間的關係,安娜對於這些知識的記憶是部分遺忘且一點點想起的
* 天空的灰橘紅色是陽光照射塵埃雲造成的
* 作者本人對主文最喜歡的環節是,安娜一邊寫著日記一邊回憶時,情不自禁流淚並在寫完後拭淚的部分,以及最後的跑馬燈、幻覺
* 這次寫這篇沒有前後總結語其實是想要降低被猜出來的機率,如果要放的話可能會是這兩個:
「在第一時刻焚為殘影的人是幸運的,因為倖存者都將面對更深的痛苦」
「The death of one man is a tragedy, the death of millions is a statistic.」
* 雖然查了很多知識,但真正發生的時候可能會面臨完全沒預測過的情況。因為人類歷史上唯二的核武實戰只有兩次,即便算上大型核災也不足五次。對於這方面的預測存在著差距極大的狀況,有些說你只要能撐過前幾個月就問題不大,有些說北半球會因為核武、輻射、糧食減產而減少三分之二的人口,不過可以確定的是,核戰爭大概不至於毀滅整個人類文明,但戰後的適應與生存是極其痛苦的,這種痛苦將持續至少1.5代人。
其實寫這篇沒有要反核的意思,因為反對也沒用,依照囚徒困境的奈許均衡,擁核國家是不可能放棄自身的核武裝的,所以,嗯,大家聽天由命吧
冷笑話(?):「我希望有光能照進生命中」,但這有點太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