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足常樂
2 weeks ago @Edit 2 weeks ago
《羊之歌》毫無疑問是一部值得多次回味的作品。可惜這次只看了一場公演,過程中有些內容未能立即解答,直到演後座談結束後仔細回想才獲得啟發。因此,以下內容可能包含不正確的解讀,僅限於個人看法。
本作的主旨是在探討存在的意義。在現實裡,羊群時常跟著牧羊人的引導移動,倘若今天有一隻羊,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不再跟隨引導,又會如何呢?
羔羊在西方宗教文化中時常作為象徵,象徵純潔與無知。而羊轉化為人的最大課題就在於道德覺醒。
主角透過中世紀常探討善惡關係的道德劇,逐步理解操偶師與傀儡之間的複雜關係。如劇中的手偶無法抑制性衝動與煙癮,就是無法抵抗人性慾望的「惡」。手偶最終受到懲罰,成為主角反思善惡的重要契機,透過戲劇形塑對善惡的自我認知,學習成為具備道德良知的人類。
轉化的過程無疑是痛苦的,灰暗的,一再挫敗又殘破不堪的。他無數次受人類族群的排擠及傷害,又無數次受紅衣人一一也許是牧羊人,又或者是惡魔一一的指引起身前行。
知足常樂
2 weeks ago @Edit 2 weeks ago
啼哭的嬰兒聲,家人逝世的悲傷,整形手術的改變,一步步勾勒出主角逐漸「人化」的軌跡;而在旅途中,與其他處於半轉化狀態的生物或者 Michael Jackson 等具有變化或重塑象徵意義的角色相遇,這些相遇結合文學、神話與現代文化的象徵元素,似乎共同暗示了故事的終局。
從起初無法自如地舉起斑鳩琴的前肢,到能用雙手彈出複雜動聽的琴聲。他的成長歷程是痛苦的,也是動人的。然而,當他終於筋疲力盡地回到羊群間,卻發現自己早已似人非人,既不屬於羊群,也不屬於人群一一成為無處可歸的存在。
知足常樂
2 weeks ago @Edit 2 weeks ago
《羊之歌》彷彿刻劃出社會的縮影。社會中,若有一人存在的方式與他人相異,又該如何自處?作品並未給予解答,在廣闊的天地間與不時撥動的琴弦聲中,徒留無盡的惆悵。
知足常樂
2 weeks ago @Edit 2 weeks ago
最後作個補充,在公演前我一直期待劇團如何呈現羊隻。實際上,開場時我們能看到羊群在舞台上移動,畫面是錄像後經由高角度投影而成,投影非常栩栩如生。
當主角從羊群中脫離,從四足改為依靠雙足站立,搖搖晃晃地跟著輸送帶從左至右移動,四周是快速穿行的人群。這時燈光明顯是幽暗的,而快速移動的人臉是模糊的,無法看清臉部細節。
起初以為是座位視野的問題,直到演後座談才得知是劇團的有意為之,透過遮蓋或無表情呈現行人的匿名性。我個人非常喜歡這樣的細節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