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篇脆文是一個去急診的病患遇到護理師跟她講話的語氣很差 她上來抱怨

脆地下有人勸說 如果投訴可能臨床人力又少一個

作者回說 臨床人力不足不干病患的事

然後我就陷入思考了
latest #10
雖然作者一直澄清她沒有把醫院當做服務業 但她的發言基本上就是這樣想的 只是她不承認
在醫院=服務業的這個邏輯前提下 認為自己是客人
人力不足的確跟她無關
但台灣目前因為有健保 醫院以及醫療業根本已經是某種程度的公共財了 病人或者一般大眾沒有維繫這個環境永續的義務嗎?
我覺得最大的問題不在病人身上 而是政府搞了制度之後 年年把如何剝削醫療人員當做政績 我們社會不曾真正討論過醫療的價值與目前的醫藥費是打了多少折扣
立即下載
情報沒有正確的共享與交流
病患/大眾沒有被教育(我認為該負起教育責任的是政府不是醫院)
然後我又想到所謂金錢跟勞動的交換 我們都沒有被教育過如何評估 這個可能是最源頭的問題?🤔
把社會主義應用在醫療上,又沒有嚴苛的轉診制度,就是如今這種醫療人員普遍疲憊不堪、醫療品質低落的境況。
RiChi_lmoonl: 對 我覺得有這樣大家都能輕鬆看病的制度是很美好的事(對大眾來說) 但其他面的配套太粗糙了

談錢的時候要社會主義
談治療與就診體驗的時候要資本主義規格
談醫療暴力/衝突的時候就說那是個案
談病患教育的時候就說是臨床人員義務
不知道怎麼定義的問題就用「醫德問題」結束對話

然後政府事前把大眾全部定位為無法溝通的巨嬰 當然會養出很多巨嬰 明明有很多人是可以溝通及有意願學習的
跟很多認識的人解釋健保點值一點不等於一元的事
大家都超傻眼🙄 說難怪醫護人員會感受這麼差
為了保持身心靈健康離開臨床 但看到這些東西還是會忍不住想東想西 我還是考慮去哪裡看銀杏就好 (腦袋開小花
真的啊,不要再想臨床的鳥事了。
我後來的心得是,要在臨床做得長久,就要先學會在上班的時候解離出另一個自己,把投入的情緒跟情感放到最少。
以前大學學一堆同理心、醫學教育,其實是為了進臨床後「知道對方想聽什麼溫暖的話然後說出來、知道怎麼讀空氣、不要耍白目」。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