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賀🌃
1 weeks ago @Edit 1 weeks ago

看到這兩篇也想來說一下近幾年我的看表演體驗,以音樂劇、演唱會、音樂會為主
latest #13
ID:賀🌃
1 weeks ago
首先第一個就是,全台灣的表演數目增加,但會固定觀看、認真看表演的觀眾卻沒有增加。
這個在台中高雄更明顯,不只音樂劇、演唱會,平常其實我也會花錢在演奏會或是其他藝文演出上,但真的非常明顯的差異是台北的觀眾品質特別高。
台中先前明華園進大劇場演的時候我遇到在觀眾席吃肉包喝水喝手搖的觀眾,而場館毫無作為;高雄我之前去衛武營聽古典演奏會時,也看到很多在演出途中擅自換座位、講話、滑手機的觀眾。
原本以為台北會特別少,對,相對來說遇到的比例少很多,可是我在看芝加哥的時候也遇到演出途中擅自換座位、接電話的觀眾了,他們還自以為自己沒有錯,理直氣壯的反駁工作人員
ID:賀🌃
1 weeks ago
聽起來主辦方沒有什麼問題,但其實我覺得這反映了娛樂項目增加,導致來看熱鬧、吹冷氣的人變多了。
ID:賀🌃
1 weeks ago @Edit 1 weeks ago
便宜的票價被鄉親拿來當吹冷氣耗時間的場所,需要支持的團體因為成本不斷提高所以只能開出讓人無法接受的票價。
但是同樣2400,要看的是國際團體有口碑、有演出紀錄你可以預期中間會發生什麼事情的表演,還是台灣本地劇團毫無資訊的驚喜包或驚嚇包?
可是如果把票價變成400-800,如果再加上市民折扣、里民回饋,會不會又變成台下根本沒有人在看演出,全部都只是來找個地方殺時間的?
立即下載
ID:賀🌃
1 weeks ago
第二個就是單純我自己的看法了......
台灣的劇團我覺得有好多人都還沒學會跑就想要開飛機載人。
ID:賀🌃
1 weeks ago
就連現象級音樂劇勸世三姊妹、再會吧北投,我覺得都有點差強人意。以我自己的觀點,好的劇本拿不到好曲子,有了好曲子結果演員和劇本撐不住,或是看完之後覺得整部劇只有卡司值得稱讚的佔了我近年看的表演的大多數。
不過這又有點回歸到台灣的藝術圈和某些圈子大幅度重疊,想講的題材其實永遠不離那幾個,在無法處理好主要題材的同時卻又想要端出更多東西給觀眾,最後都只是一團亂而已。
ID:賀🌃
1 weeks ago
滿妙的是我一直覺得台灣音樂劇沒辦法做到非常完美的詞曲貼合,雖然也有可能是因為我不是英文、韓文母語人士,聽不出來百老匯或大學路的歌曲盲點,但明明華語流行音樂圈這麼強,音樂劇卻一直沒有達到我想像中的詞曲劇合一的感覺
ID:賀🌃
1 weeks ago
還有,最重要的
我真的受不了不管是什麼樣的劇本,都一定會有LGBT+的腳色,都一定會有政治梗,如果沒有文化議題的話就會有歷史議題的本地演出了。
我進劇場只是想要追求一個愉悅的觀影體驗,我不追求從劇場裡獲得什麼人生感觸或是歷史新知,我只想要快快樂樂看完一個故事,就這樣而已,有很難嗎
我真的很好奇,宋國豪如果不是gay會對劇本有什麼影響嗎?
ID:賀🌃
1 weeks ago
如果寫不出好劇本好歌,就先買別人的來改
如果寫出來的歌找不到適合的演員,那就換一首歌
ID:賀🌃
1 weeks ago
在台中的時候我還會努力買台灣劇團的戲來看,但現在呢?
抱歉,大學路等著我,我多花一點錢可以買到比台灣劇場更好更理想的體驗,我為什麼不飛(
ID:賀🌃
1 weeks ago
劇場大小也是個很迷的問題,但我覺得不只劇場,是全台灣的表演場地大小都有點不均勻
以演唱會而言,近幾年多了北高流才補上5000人等級的場館,但25000-55000中間只有一個大巨蛋未爆彈
以藝文場館而言也是,小劇場直接跳到大劇場,中間沒有適當的場地可以演出。又因為成本通膨不斷提高,在小劇場的演出也要兩廳院的價格......唉(
ID:賀🌃
1 weeks ago
可以理解但不想接受(O
ID:賀🌃
1 weeks ago
最近體會到飛韓國看劇的爽感後真的回不去了......大中小劇場應有盡有,品質相對有保證而且選擇多很多,商品和票價也比較買的下手、
ID:賀🌃
6 days ago
台灣真的需要EMK,請大家多做點商業作品,不要再追求補助和自我實現了
請做出歌好聽場景好看劇情空泛但值回票價的劇場,拜託,這樣我就會去看了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