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年
看完第一集了。在題材面完全是我的菜:Pansori (我很喜歡聽)、女性、歷史題材。(PS:之前我很喜歡林權澤的《千年鶴》,也很想看他93年名作《西便制》但老是沒看到。)好像不喜歡《正年》也很困難吧。
第一集滿滿的Pansori聽得很開心,覺得應該可以又是一部成功行銷韓國傳統文化的作品。但爬了一下網友的評論提到刪除原作的部分又覺得:好可惜喔。如果我是原作應該不會答應這樣的更動,即使可能會讓這部劇不見天日(當然是很任性啦)。
臺灣也有過藝霞,如果把藝霞拍成電視劇,應該也會很好看的吧。我的思考比較奇怪,在感嘆的反而是:韓國可以花錢拍梅蘭並讓它行銷韓國,卻必須拿掉女性演劇文化裡最重要的一些東西(女性情誼、粉絲文化等),臺灣可以拍女同情誼與粉絲力量,卻尚不能出現描寫藝霞時代的劇本與劇組(以及金主)。
latest #7
反而回想起十多年前遇到CCC的時候,當時我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做什麼,找不到活著的目標,在一個很消沉、無意義又否定自己的狀態,真的很感謝CCC讓我有奮鬥下去的力氣。
我想起過去喜歡的韓劇《黃真伊》,本身我很喜歡這位女詩人傳奇的一生,雖然電影版跟電視版都是翻拍自金琸桓的小說《黃真伊》,電影版比較忠於原作與歷史人物生平,而電視版雖然很受歡迎,但把黃真伊此故事改編成宛如妓生界的《玻璃假面》(簡單來說就是爭奪朝鮮第一妓生的頭銜,而且重點都放在跳舞而非真伊的文學才華),當然這樣的題材很容易做得好看,也容易承載韓國獨特傳統文化(亞洲國家拍女文學家的生平也幾乎都拍不好),但也很容易消減掉每個時代每個技藝的獨特背景環境與特點。看網友評論我擔心,這麼多年以後韓國看待女性藝術家戲劇製作是否還是用同樣的思維來處理。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