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Sign Up For Free
English
中文 (繁體)
中文 (香港)
中文 (简体)
日本語
Filipino
Bahasa Indonesia
Bahasa Melayu
Pусский
Português (Brasil)
Magyar
Français
Español
Deutsch
Čeština
العربية
Català
Dansk
Ελληνικά
فارسی
Suomi
Gaeilge
Hindi
עברית
Hrvatski
Italiano
Norsk bokmål
Nederlands
한국어
Polski
Română
Slovenský
Svenska
Türkçe
українська
беларуская
ไทย
Standard view
Jen🌏桃芝沒有夭夭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讀嘛讀嘛
徐賁 | 逆境和人性的文学:从集中营到恶托邦
(新書《極權下的人性:文學中的集中營與惡托邦》,比較詳細的引言只有這篇簡體的,如果不喜歡可以不看)
以前到現在都很喜歡看極權主義相關的書,所以看到這本總結並分析集中營和惡托邦(Dystopia)文學的新書,就馬上買來看了。
latest #13
Jen🌏桃芝沒有夭夭
1 months ago
納粹集中營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悲劇,即使是不熟悉其因由、細節以及影響,都至少聽過猶太人嘗試逃離納粹魔爪,或是在集中營死了無數無辜者的隻言片語。慘劇過後不少描寫這段悲慘經歷的文學以及影視作品湧現出來,例如《舒特拉的名單(辛德勒的名單)》、《一個快樂的傳說(美麗人生 )》等。然而,作者亦為讀者呈現另一個較少人了解的集中營:蘇聯的古拉格。這兩個集中營不論在規模、運營模式、目的等方面都截然不同,但關於它們的文學作品都能夠讓人領略到極權的恐怖以及集中營對人類歷史所帶來的不可逆轉的傷害。在大部份人的想像裏,集中營文學不外乎是見證恐怖經歷,作為一種歷史紀錄,並警惕世人極權及種族主義的危害。
Jen🌏桃芝沒有夭夭
1 months ago
但作者通過詮釋不同作者以及他們的作品,為讀者呈現了這類文學的多元性,例如在書中,他提到作者身份和經歷如何影響他們的寫作以及觀點,《活出意義來》的作者維克多·弗蘭克在入營前已是事業有成的神經學專家,他的母語是德語,在奧斯維辛的時間也不長,所以他所呈現的觀點比較樂觀;《如果這是一個人》的作者普里莫·萊維在入營時卻只是一個經驗尚淺的青年化學家,亦因為不譜德語而曾經受歧視,以至他的觀點較悲觀。不同作品也有不同着重點,例如一些作品着重於抒情和文學表達,一些則以心理學剖析營中囚犯、幹部的心理變化以及行為動機,以及倖存者的生存方法,一些則是理性分析集中營成因和結構。這些作品有若拼圖,讀者可通過閲讀不同寫作方向的著作,將集中營的整幅圖畫拼湊出來,從而完整地了解到這個人間地獄到底是怎麼形成和運作的。
Jen🌏桃芝沒有夭夭
1 months ago
惡托邦文學基於《烏托邦》一書以及歷史,展現的雖然是一個更廣闊的世界,而且虛構和創作成份更多,但也跟集中營文學有關聯。基本上,惡托邦也可以被稱為是放大了的集中營,但這個大集中營更為複雜,糅合了對人各方面的操控,包括性與愛情、記憶、傳媒、生活習慣等,而且不一定是要折磨囚犯,更多時候是以好處安撫、麻痺他們,就如《美麗新世界》裏讓人快樂的藥物和如遊戲般的性愛一樣。除了描述各種惡托邦作品中極權的呈現以及主角如何反抗,作者也解釋了惡托邦的根源,以及文學和現實的聯繫。
立即下載
Jen🌏桃芝沒有夭夭
1 months ago
這本書的內容豐富,所帶來的訊息以及令我深刻的片段也很多。作者通過文學,提出了一些發人深省的道德問題,當中最使我深感共鳴的,是關於英雄的定義的討論。我們對於英雄的想像,總是金光閃閃、穿着盔甲的戰士,他無畏無懼,總是勇往直前,而這個形象很大程度上是由大眾娛樂所塑造的,因為主角與反派正面衝突充滿了戲劇性,也是故事最大的賣點,尤其當作品的主題圍繞「正義」時,苦惱於不公的人總希望有勇士出現,消滅邪惡。在19年社運時,衝出來的人被視為是一種勇於對抗不公的象徵。但在集中營和惡托邦下,人一旦衝出來,就難逃滅亡的命運,如在集中營公開反抗、攻擊官員的人,馬上就被槍殺了;生存下來的人,卻是沉默、志在存活下去的。
Jen🌏桃芝沒有夭夭
1 months ago
在一個發聲不容易、政治無力的時代,我們不需要成為傳統意義上的英雄,英雄也可以是在極權下竭力生存、保持着有意義的目標的人。當然,前者依舊能夠成為精神寄託和榜樣,只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更有可能成為後者。
Jen🌏桃芝沒有夭夭
1 months ago
説到極權下竭力生存,惡托邦文學能給予我們許多啟發。《1984》中温斯頓以寫日記和與茱莉亞親密反抗,《華氏451度》蒙塔格以抗拒「娛樂至死」、閲讀和記憶書中文字反抗,《我們》中D-503通過寫作反思自己的感受,這些都是簡單、不明顯但極其重要的行為。人常説「香港是現實的地方」,在社運過後,看着香港被變得面目全非卻無能為力的痛苦總是纏繞着我們。在這個世代下,我們問「該做甚麼?」,甚至是「要做嗎?」,極權下竭力生存可能只是做黎生回歸平庸、追求現實物質,以無意義的娛樂和金錢麻痺自己。但也可以是積極增進自我,珍惜關係、保存記憶,即使是飲水、坐直、讀書,都是在讓自己更健康,更深入反思身邊理所當然的事物,以及為更壞的未來準備好自己,這就是「見字飲水」簡單舉動背後的叛逆精神。
Jen🌏桃芝沒有夭夭
1 months ago
更深一層,就是如維克多·弗蘭克強調的:尋覓到生存的意義,不論是世俗的「為了家人/下一代」、「為了實現夢想」,還是宗教的「為了實踐上帝賦予的使命和才能」,這些都能激勵我們在極權下保持人性。
Jen🌏桃芝沒有夭夭
1 months ago
集中營的時代看似過去,小説的內容是虛構的,但集中營會死灰復燃,惡托邦所描寫的亦會預言成功。納粹以後仍有集中營、戰爭和奴役,惡托邦小説所描寫的女性淪為生育機器、私隱蕩然無存、性愛淪為無感情關係的娛樂、技術用來監控人類自由等橋段在現實都多多少少實現了。所以,閲讀集中營與惡托邦文學並非只是為了了解歷史或是閒時娛樂,而是通過一種更易明的方法了解和反思極權主義,並以此作為警誡。這讓我想起去年參觀奧斯維辛和比克瑙的經歷:在奧斯維辛時,我們到不同建築物裏參觀,而樓梯因為人們不斷前來參觀而被踏得凹陷;而在比克瑙,我聞到了一股奇怪的煙味,但現場卻沒有人吸煙。極權的危險和集中營的悲傷有若煙霧般陰魂未散,我們只得主動邁出步伐,不斷地去閲讀和反思歷史,才能遏止恐怖的重臨!
Jen🌏桃芝沒有夭夭
1 months ago
(完)
Jen🌏桃芝沒有夭夭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這次的書評有點從我自己個人經歷和文化出發,所以要解釋一下「黎生」
他就是黎生
Jen🌏桃芝沒有夭夭
1 months ago
即使如此,我覺得不論身份如何,讀這本書一定會有所收穫,例如能夠從文學故事了解歷史,不讓其重現,又或者是知道極權主義是甚麼,因此多加警惕
Jen🌏桃芝沒有夭夭
1 months ago
説到奧斯維辛,真的讓我很難忘,也有幸能夠在去年通過親自踏足營地去感受歷史的恐怖
Jen🌏桃芝沒有夭夭
1 months ago
書中提及很多不同作品,但因為這本書只是大致分析,所以不會把所有細節描繪出來,更不會如原作一般給予讀者巨大的情緒衝擊。大家可以選一些來閲讀,例如如果是關心女性權益的話可以看《使女的故事》,喜歡理性分析可以看萊維的作品,如果是想看初級版本的惡托邦小説記憶傳承人(Giver)也不錯(屬於青少年文學,它還有幾本有關聯的小説),不過我特別推薦1984
back to top
delete
reply
edit
cancel
canc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