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談]來記錄一下自己對於這次KOBO事件相關衍生議題的想法,想到哪說到哪,可能會越講越離題,下收:
latest #17
先講一下,對於KOBO向來開放下載書檔(有加密),卻突然停止給予部分書籍的檔案,這樣的做法的確不夠誠信,讓消費者有被突襲的不快感,引發消費糾紛和議論也是很合理的。這部分我沒有要為KOBO說話,先聲明一下,避免被說我搞錯重點(笑)。
但我的重心不是這次的KOBO事件,而是有許多電子書讀者認為買電子書應該要給書檔這件事。
當然,我可以從法律面滔滔不決三千字,來解釋讀者其實只買到使用權,所以平台或出版方本來就沒必要給書檔。但是,考慮到電子書的特性,未來有沒有其他方式可以更好地保障讀者、出版方以及作者的權益的方式呢?這是可以討論的。我看A編工事中的文章,其實她的重點也是在這塊,可能舉例或想到的解套方式不適當,或許沒有過多著墨說KOBO好壞壞,導致被攻訐,說她搞錯重點。但我覺得她就只是像我一樣,看到KOBO的事件,想聊聊衍生,或者說更根本的議題。
立即下載
就像我之前說夢話地希望有第三方保險機制來保障閱讀權一樣,A編也說了自己想到的解答,就是平台停止營運前開放下載檔案。這些都不是完美的解答,只能說是我們這樣平凡人想到的可能的方式,可以就事論事討論,甚至吵架都沒關係,但沒必要去問發文者「在哪裡高就」。這個問題在我看來超級無敵雷,根本是在搧風點火鼓勵他人肉搜發文者,想要以「抵制」之名為武器去威脅發文者閉嘴一樣。但如果去質疑提問者,提問者往往不會有任何罪惡感,還會沾沾自喜,認為自己只是直白地陳述疑問,別人怎麼想不關他的事。老實說,這種言論在我看來,還蠻不負責任的。
odik/長高兩公分
1 weeks ago @Edit 1 weeks ago
回到電子書議題來。到底買電子書該不該給檔案呢?從權利方來看,因為現在相關技術發達,不給書檔雖然無法杜絕盜版,但可以提高盜版難度,對減少盜版還是有幫助的,而減少盜版有助於增加收益,因此不意外權利方不願意給檔案。從讀者面來說,不是不能理解自己在法律上只買到使用權,但根植於過去實體書的消費習慣,目前的保障對讀者來說非常不足。而如果讀者只能擁有「使用權」,目前的電子書價位....老實說有點太高了,出版商不是不能訂高價,但重點是要「說服」讀者認同電子書定價的合理性。
我身為讀者,老實說我也很希望有書檔,最好還是DRM-FREE的,這樣我就可以在各種閱讀器間自由閱讀,超香的。
個人的觀察,實體書有轉賣價值,但也有書籍會隨時間劣化、佔據家裡空間的問題;電子書無法轉賣,只要電子檔案基底在,基本上沒有劣化減值的問題,也不會佔據家裡空間,還可以客製成讀者喜歡的版面字體進行閱讀。至於書籍內容本身太爛導致書籍失去價值,這個實體書或電子書都會有,就不論了(笑)。
目前閱讀人口逐年下滑,實用書籍的購買率還是有的,例如教科書、考試用書等;但娛樂用書,除了少數大作會讓人想要珍藏購買外,大多是哪邊便宜哪邊去,甚至改採用其他娛樂方式來填補自己的精神需求,例如戲劇、遊戲、音樂等,現代人的娛樂已不止書本這個選項了。
也就是說,現在的「書籍」,除非有反覆閱讀必要的實用書之類的,大多只是閱讀一次兩次的「讀物」,有也好,沒有也罷。此時,出版社能夠賺的基本上就是那閱讀第一次時,所支付的對價,理想上是讀者在第一次閱讀時,都該支付,不管看完之後覺得難看到爆還是怎麼樣,重點是「看了」就該付錢。
odik/長高兩公分
1 weeks ago @Edit 1 weeks ago
當然,對於付不起費用的貧困階級,以及基於類似年貨賣場的試吃概念,而有了圖書館與試閱。為了避免大家都看免錢的,所以之前圖書館的部分設置了本數限制,以造成讀者不便的方式來確保自己的收益。如果圖書館同一本書的可藉閱次數改成無上限,老實說,我自己是覺得對書市還蠻傷的。讀者看到喜歡的書才花錢去買,讀者是避險了,但對出版社來說,就喪失了利用第一次閱讀獲得對價的機會。即使政府有補貼,每借閱一本就補貼出版社9元,但這個補貼價連茶葉蛋都買不起。但也理解這是政府想要擴大閱讀人口的嘗試,所以也只能且走且看。
試閱部分,目前看來沒甚麼爭議,我也認為不會因為試閱影響書籍市場,所以就不深論了。
很多讀者都會說出版方應該提高自身產品品質,做得好就會有人買單,那是產品製造者(出版方)的責任,不應該轉嫁給消費者,消費者想要購買高品質的產品是合理的。
但老實說,所謂的品質論太抽象,好書的定義太模糊;曾在外國銷售百萬、得過獎的書會不會就是叫好又叫座的「好書」呢?還真不一定。因為許多「好書」,製作成本太高,例如翻譯費、編輯費、設計費,但辛苦做出來了,讀者又不一定買單,每次出書都像是在賭博,吃力不討好。而當出版社想要努力提升品質,支付更多的成本,想要嘗試從書價找補,提高書價時,消費者又會開始抗議。真要用商業理論去思考出版事業,我如果是出版商,大概只肯出某幾類一定會賣的書,畢竟出版社又不是賭鬼。
其實想想也蠻好笑的,閱讀貌似高大上的雅事,但消費者卻往往只在意折扣比例與書籍價格,包括我自己也會因為折扣等而心動(苦笑)。
只是因為曾在出版圈工作,我明白好的譯者難找,且絕對無法像工廠一樣量產,不可能砸錢換高價設備就波波波地生出來(好譯者工作都排滿了,但一年的產量大概就那幾本);編輯的薪水大約在3~4萬間,因為目前利潤不佳,也難以提升薪資水準,吸引高素質的人才,出版品的水準下滑,長此以往變成惡性循環。但也有許多人仍舊抱持著夢想與理念,持續在這一行奮鬥,希望把自己心中所謂的好書推廣給讀者們,這些都是我非常敬佩的勇者。
odik/長高兩公分
1 weeks ago @Edit 1 weeks ago
我不是要讀者容忍低品質的出版品,而是希望未來能夠有個更正向的循環,出版圈的薪資水準提高、吸引人才從業,依目前的閱讀人口數,讀者也必須理解高書價是無法避免的。也許未來閱讀人口增多後,就可以像過去那樣,攤提製作成本來降低書價了。每個地方的出版成本並不一致,單純用他國的低書價來抗議本國的高書價不太公道。
電子書供檔的問題,說真的,越看討論越覺得該由政府介入了。重點是要消除讀者對於買了一場空的不安感,不管是透過提供檔案或是保障閱讀權都可以。
back to top